中阿双方友好往来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中阿,双方交往在唐朝末期达到顶峰。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并提出“丝路书香”、中阿典籍互译等具体倡议。
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旅游景点多,文化发展繁荣,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世界文化交流与交融之地,也曾是域外人民了解华夏文明的窗口和途径。作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历史又一次选择了西安,赋予其新的使命。推进西安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充分展现、塑造立体多元的西安形象,传播其优秀历史文化,对于阿拉伯地区人民了解西安文化、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民心相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往与融合。
古代长安的阿拉伯语译介
中阿友谊源远流长,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史学家、地理学家、商人等都曾到过中国,并记载了其行记,其中不乏对古代长安的记述。中世纪史学家马苏第的阿拉伯语纪传体史书《黄金草原》中提到“西安府的皇宫,西安府是这些地方中比较大的城市之一”。10世纪末阿拉伯编年体史学家泰伯里的《历代民族与帝王史》第四卷谈到唐朝与波斯的交往。
阿拉伯史学家苏莱曼的著作《苏莱曼东游记》(后由穆根来等人译成《中国印度见闻录》),用近1/3的篇幅,记述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文内提到了中国国土辽阔,人民勤劳,京城长安繁华,丝绸和陶瓷工艺精湛,文化发达以及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等,是第一部作者根据自己见闻记述中国情况的游记。
现代西安文化的阿拉伯语译介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阿友好交往的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学者先后将一些中国的汉语诗歌、文学作品以及文化习俗类著作翻译为阿拉伯语。其翻译模式大多是由精通汉语的阿拉伯人将汉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充分利用其阿拉伯语母语优势,加上对汉语、中国文化的理解,使文化意义与价值传递更有效。
《唐宋诗词选读》阿文版由叙利亚文学家萨拉马·奥贝德整理翻译,先后于1981年和1982年在杂志上发表,随后于1983年于北京首次出版,共翻译了中国古代15位诗人的74首诗词。该书将中国文化和唐长安文化传递到阿拉伯国家,促进了中阿间的文化交流。
人民网阿语版于2010年发表埃及人法伊萨撰写的文章《中阿关系的过去与现在》,提到20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多次强调长安在古代中阿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2011年孙燕京、曹大为著,译谷翻译的《中国历史》(阿拉伯文)中提到了古代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旅行者”网站上一篇名为《中国西安及其最著名的景点》的文章,介绍了西安兵马俑、西安城墙、西安清真大寺、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景点。
近五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日趋成熟,更多中国经典著作被阿拉伯人翻译成阿语,在阿拉伯世界传播。由伊斯拉翻译、希克迈特文化集团出版的《中国历史十五讲》(阿拉伯文)于2018年在阿尔及利亚成功举办新书发布会,从历史和文明的角度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中国,并提及长安。2017年,朱祖希的《美丽陕西》由埃及人穆罕默德·贝吉·哈迪翻译为阿拉伯语。2019年,齐明敏和张洪义翻译、黎巴嫩阿拉伯思想出版社发行的《唐宋诗词选》阿文版出版,通过翻译唐诗宋词将古代长安文化带进了阿拉伯世界。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陕西译协2013年发起“陕西文学走向世界计划”,翻译语种涉及阿拉伯语。陕西译协将依托“文学、文化译介出版基地”组织《陕北民歌经典》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2021年,《贾平凹散文选》由西北大学埃及籍博士研究生米哈德·穆萨翻译为阿拉伯语,对中阿文化交流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阿对照版也由穆萨翻译成阿拉伯语,2022年在约旦、摩洛哥书展公开发行,译者对西安文化有真实体验,译文流畅优美,通俗易懂。
西安文化在阿拉伯国家译介与传播现状
自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文化、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予以密切关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研究只关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极少涉及阿拉伯国家。西安地方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大多依托英语、法语、日语、韩语等,阿拉伯文版本的翻译成果较少,在阿拉伯国家流传较广的有西安景点、贾平凹散文选、唐诗宋词、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古代游记等主题相关作品的阿文版。
随着中阿经典及文化作品互译的推进,双方学者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郭筠教授在《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中国”称谓考辨》一文中引用陈春晓的《中古穆斯林文献中的“中国”称谓》,文中明确提出阿拉伯古籍中有“中国之路”的说法(代指丝绸之路),自10世纪后,阿拉伯地理学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使用产生了新的认识,“‘秦之秦’、‘马秦之秦’、‘秦和马秦’、‘上秦、中秦和下秦’、‘内秦和外秦’等衍生名称屡见于阿拉伯文献中”。此研究填补了古代长安文化与秦文化在阿拉伯国家传播的空白。
埃及当代汉学家哈桑·拉杰布·哈桑·阿卜杜·拉比希著有《中国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研究》。拉比希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阿方院长,为中埃教育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12月,沙特费萨尔国王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发表题为《中国游历阿拉伯世界的首次记载》的研究报告,提到了唐代旅行家杜环及其撰写的《经行记》等内容。由此可见,古代长安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长安在阿拉伯书籍中的形象构建和汉唐文化、古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现当代西安文化、文学相关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研究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外传播效果有限。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语译本为基础,对西安、陕西作家作品的研究是空白的,亟待中国精通阿拉伯语的学者及阿拉伯国家的汉学家进行深入研究。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对西安文学作品及西安文化多语种翻译与传播的研究,为西安文化与文学作品外译,尤其是阿拉伯语外译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也有助于促进西安地方文化对外翻译的规范化与文本多样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加强西安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打破文化的排他性,将地域特点突出的西安文化用阿拉伯语体现出来,并实现中阿文化的对译和中阿文明交融,切实传播西安文化,构建良好的西安与中国形象。
(本文系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地方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译介与研究”(22YZ529)、西北工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在中东形象传播及中东媒体对我国舆情分析研究”(G2022KY05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