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起步较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其共同点是将教学的最终目标设置为帮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理念习惯和技能方法,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
美国:体系建设相对完善
1947年,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创新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立,标志着美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首次出现创业教育。之后的20年间,美国多所大学陆续设置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以及企业家培养教育计划。截至1990年,美国设立创业课程的高校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此后,美国的电子科技和网络通信等科技产品迅速蔓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方向和机会,开启创业教育新一轮的发酵。21世纪初,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也日趋完善。
美国创业教育内容并不局限于指导学生如何开办企业,而是针对学生的技能、思维、创业知识等进行综合性前瞻性培养。随着创业教育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美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合作法》《美国创新战略》、“创业美国”计划等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战略文件,如“创业美国”计划规定,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1000万美元为工程类院校建立专门教授创新创业的全国性中心。2004年6月,美国创业教育联盟发布《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提出了创业教育三大部分、15类标准及若干表现性指标等具体指导框架。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范围广,内容针对性强。美国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针对性普遍较强,而且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优化课程体系。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侧重高新技术创业;旧金山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侧重大型企业机构创业。第二,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多样化。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创业课程的需求也会略有不同,因此,美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课程。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还开展了进阶课程,通过社会资源和专业教师队伍指导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第三,教学体系中吸收市场力量。一是让市场企业参与到创业教育当中。由于美国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高校为了寻求更加实际、广泛的资源,大力吸引市场力量加入教育体系当中,通过双方的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二是各类市场投资机构成为创业教育的孵化器。甚至还有部分有实力的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收购当地一些中小企业,让学生实地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德国:注重个性化培养
1956年,德国高校在经济类专业中首次推出“模拟公司”的创业教育方式,后来被认为是德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开端。1970年,德国科隆大学首先设立了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和研究计划,同时逐步将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相融合。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业发展计划,并且在1999—2001年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障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此外,德国政府还不断完善相关税收法案,确保大学生创业类型公司的税收标准维持在较低范围,从政策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一直奉行非功利性的“洪堡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强化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此后,德国高校又将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将课程体系拓展到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保证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此外,德国高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创业取向的个性化指导和培育。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特长和创业兴趣等方面展开个性化引导和培训,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与创业能力水平。德国高校还与德国银行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开展广泛、深度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界设立创业型投资基金,给予高校创业教育以及创业人才成长实践以强有力的支持。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相结合,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为高校的创新创业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德国高校的创业课程个性化培养十分突出,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学习资源。如企业家精神训练、创新创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门涵盖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二是引入入学倾向性测验,疏通学生个性化发展渠道。如慕尼黑工业大学通过对学生申请材料的了解与评估,确定哪些人适合特定课程学习,筛选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三是创业课程教学过程将产学深度融合,强化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企业紧密联系是德国大学的普遍特征,通过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业素质,如观察力、识别力、分析力、敏锐力、竞争力等。
英国:强化创业实践
从1980年开始,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后续的40年间,英国政府和高校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初,英国创业教育的功利性明显并未取得实际效果。后期,英国诸多高校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变革,从理念开始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专长,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其发展。英国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实现。一是健全创业实践的政策框架。从英国政府1999年出资建立科学创业中心,将创业融入传统教学之中,到2004年英国商贸机构管理的“小企业服务”(SBS)拨款设立的“创业洞悉”项目,再到2007年英国政府发布由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学术顾问艾伦·吉布起草的发展“创业型大学”政策文件,全都强调大学生创业实践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注重创业技能培养,提倡在社会实际创业和直接参与商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素质,体现英国政府与高校合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文化。二是搭建平台,架构创业服务体系。英国许多高校,如剑桥大学、拉夫堡大学、索伦特大学等都设立了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平台职责分工明确,系统合理有序。同时,为确保平台的有效运行,高校还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一定的服务规定与要求:教务部门的宗旨是以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大学教师标准框架;人事招聘部门确保新招聘的教师有丰富的就业创业经验和行业专业背景;后勤保障部门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教育和服务空间,增加“学生体验”,进一步提升硬软服务,从而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服务体系。三是实践体验,加速创业的实际转化。高校制定创业教学方案,大幅增加实践体验时间,如索伦特大学要求创业教育领域的学生每年有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习经历。同时,强化与企业的创业实践合作,聘请大量校外企业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英国政府与高校同时发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服务。此外,英国政府还设立多种创业竞赛项目,高校则根据自身实际提供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在创业导师、企业共同指导和参与下,使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创业实践。
总之,欧美国家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不仅力求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框架以及在办学规模、市场认可、法律制度保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也从单一的院校教学模式,转变为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培训,还更注重学生创业精神、意愿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具体内容的完善, 这正是欧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得以不断推进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