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倾听中国学术思想的声音
2021年10月11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1日第226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任何重要学术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无论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思想先声,还是对时代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理回应,都有特定的时代前提。在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思想性成果的影响力,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系统构造中的核心组件之一,深刻影响着学术“走出去”并“走进去”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与对外话语传播绩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学术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仅2016年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42.6万份,论文发表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作为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学术专著的大规模出版,也反映了中国学术生产的创新表达能力和学术话语权状况持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加快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进一步强化“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成为日益迫切的时代课题。

  以实践为本位展现中国智慧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世界东隅,厚积薄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两大奇迹”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我们不能辜负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学术界要以中国实践为本位,积极回应人类普遍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有效应对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方案的学理智慧。

  “理论的价值,最根本地要由实践来检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表示,中国的发展体现为全方位的现代化发展,其背后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中国特色实践创造的强力支撑。随着中国全方位发展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不断显现和增强,支撑中国发展的中国理论也必然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并为世界理论和学术发展展现更多的中国智慧。

  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文明正走到新的十字路口,面临文明跃升的方向性选择。山东大学教授范玉刚表示,在文化价值观博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价值观在现代性转化中更加彰显出其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探索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发展进步和全球有效治理作出的贡献,也是形成学术研究“中国学派”的现实基础。

  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方面,中国学术界应该最有发言权。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际思想文化和学术舞台上,中国学术声音并非主流。中国学术国际传播道阻且长。

  “思想、观点的碰撞是最具有穿透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何明星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由中国发起的国际学术研究机构越来越多,但这些机构在学术议题设置、研究人员覆盖、世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此,他建议,相关机构应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出台配套政策,特别是鼓励中国学术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热点议题,促进中国高校、智库、专业研究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看来,学术质量、学术评价和学术平台是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三大基本要素,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需要学术主体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学术领域内,提出具有主导性的学术理论、概念、范畴,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学术加快步伐走向世界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文明互鉴推进合作共赢。随着“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引发了世界学术领域的积极关注。在今年9月24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展示了“走出去”的1200余种外文版图书,包括中国主题图书、学术名家作品、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等类别,以及丝路书香和经典中国等工程项目资助图书,共涉及40多个语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介绍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自成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合作体成员推动约5000种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翻译出版发行。作为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年度报告项目的主持者,何明星告诉记者,该报告2012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有近20万种图书进入世界图书馆收藏系统,其中绝大部分为学术图书。截至2020年底,由中国大陆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各种外文图书已超过1万种,诞生了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等一系列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图书。这是中国出版界为促进中外出版成果广泛交流作出的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出交流量达万余人次,举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等系列高层次国际学术智库研讨会数百场。王镭表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南非等10余个国家开展研究合作,在俄罗斯、法国、希腊、葡萄牙、加拿大、巴西等11国共建“中国研究中心”,打造以中国研究为主题的中外人文交流新渠道。组织实施对外学术翻译出版项目,资助印行《中国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学人》《中国考古》等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翻译出版“理解中国”“中国制度”等系列丛书,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持续走强。

  近年来,以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为代表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团队,引起了国际学术共同体的热切关注。苏晖告诉记者,2004年,中国学人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着眼于从伦理的视角对文本中处于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不同伦理选择范例进行剖析,对文学中反映的社会伦理道德现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揭示出它们的道德启示和教诲价值。据统计,在2010—2014 年全球发表的16235篇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收录论文中,聂珍钊的两篇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的引用排名分别高居第19位和第40位,影响了美国、英国、德国、爱沙尼亚、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国内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启发它们纷纷推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专刊或专栏。

  可以说,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团队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国际认可,是中国学术“走出去”、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有益尝试。

  多措并举推介中国学术

  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在全球化文明交往的复杂实践中,不同国家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迥异,国际思想领域的话语竞争日趋激烈,不自主表达就意味着“被表达”。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有赖于中华文明独有的文化思想体系与实践智慧的强力支撑。某些西方学者简单地套用所谓“实用主义”的分析框架,根本无法阐明中国巨大的实践成就生发出来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及其历史趋势。对此,何明星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迫切需要创造性地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文化逻辑与国家行为逻辑,多领域多层次揭露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广泛存在的似是而非的理论“陷阱”,全方位实现从“阐释中国”到“中国阐释”的转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同时,中国学术界需要放宽理论视野,在学术研究、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等方面,进一步适应全球化时代对文明发展进程开展多维度阐释的现实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宏大实践成就为中心,有力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学术研究开展平等对话,积极推动形成中国学术思想的国际表达新方式。强力提升学术传播效能,切实传播好中国学术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如何让世界有效地倾听“学术中国”思想创新的时代声音?在范玉刚看来,首先,要在学术研究中增强“世界的中国”意识,激发广大学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使处于波澜壮阔大时代的中国学术界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担当时代使命,有勇气和能力成为世界学术创新策源地。其次,要在契合国家需求中创新对外文化传播路径和载体,形成一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人类文明观,要在自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运动新引擎的过程中,以国际主流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方式,推动中国从对世界进步的贡献者转为世界思想市场和文化价值传播的引领者。中国文化特别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学术,要从“走出去”转向为“走进去”,以产业链的方式进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场和主流消费人群,形成强势的价值感召力,才能真正俘获人心,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同感。

  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有效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王镭认为,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根本目的在于“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话语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坚实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基础上,讲出中国故事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使中国故事具有思想感染力、精神感召力。话语体系建设要以取得国际传播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回应受众关切、有的放矢,让受众听得懂、听得进,防止自说自话。话语体系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活动,既要深入研究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又要不断总结工作实践经验,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更快更多培养专家学者队伍中的国际传播人才。

  当今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的现实,有力地粉碎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发展进步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最大最丰富的问题域。最有资格回答“中国问题”、凝练“中国经验”的,绝非诺贝尔经济学奖,只能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实践性,更具有学术性。面对国际学术舆论场,让世界倾听中国,决定于中国发展超越资本现代性的实践智慧。唯有汇集思想重量、理论含量、话语质量的中国学术,才能在世界思想交响乐中行稳致远,集中表达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的自信力量。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