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
2021年10月11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1日第2262期 作者:武雪彬 杨清妃

  8月24日,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开题论证会召开。会议采取线上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围绕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的研究思路、方法等问题展开探讨。

  从国家视角探索公共卫生建设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梳理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是本次开题论证会探讨的主题之一。

  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杜丽红认为,公共卫生防疫不仅涉及专业的科学研究、教育和卫生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还涉及从国家到基层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其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一方面,需要对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历史演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还要对其知识体系进行深度发掘。另一方面,需要从世界史视角解释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历史的世界性意义,尤其要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防疫史研究。杜丽红表示,中国公共卫生防疫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也希望从社会中的国家视角进行研究,把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做成“活”的政治社会史、制度史。

  子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姚泽麟认为,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局势下,我们应以历时性的视角分阶段梳理描述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定位,勾勒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他强调要重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疾控机构的治理结构、职能定位的描述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为当下的公共卫生防疫事业提供政策参考。

  重视重要人物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认为,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研究内容丰富,从课题角度来看,要抓住研究的重点、特点和热点。比如近代中国历史上,租界地区的卫生防疫史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梳理。此外,近代与新中国卫生防疫史之间的继承和转型,在研究上需要有新的突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认为,知识与制度是中国公共卫生防疫史的一体两面,但知识技术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甚至错位。因此,公共卫生防疫史不单单涉及知识技术本身,同时也是政治史。这是从事相关研究不可忽视的。

  如何理解公共卫生防疫史的中国特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表示,要从古代史的相关研究中探寻其源头,并对相关研究予以梳理和概括。历史学者要把自己对现实的关怀体现在公共卫生防疫史研究中,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更好地呈现对当今公共卫生防疫的启示和意义。余新忠还提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不仅涉及各项制度,而且与核心人物的素养和理想主义的诉求有很大关系。因此,核心人物在近代公共卫生防疫史上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认为,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卫生防疫制度和现代科学的关系。近代中国历史上,整个社会处于低落状态,既有公共卫生防疫的发展,也有公共卫生防疫愿望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公共卫生防疫制度建设背后的政治影响不言而喻,现实中人的作用也是应当关注的。

  认知传统社会的公共卫生话语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认为,要关注善会善堂、寺庙在公共卫生防疫中的作用,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公共卫生防疫史的书写如何落到实处、历史感和特色如何体现,在这方面应该有所突破,把变革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来。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认为,公共卫生是一个现代概念,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有无公共卫生的概念和体系,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的制度在既往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其类似现象和行为,就认为过去有这样的体系。在这一点上可以做一些理论上的讨论。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则认为,公共卫生防疫话题是科学化的知识体系下才有的系统。如果把公共卫生概念放到更广泛的概念框架下来看,传统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一套发达的体系,基层社会中的很多公共活动、仪式等,其出发点来自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安全”,这些活动所要解决的是卫生和清洁问题。在乡村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清洁的观念,比如广东民间仪式中的“扫街”。因此,要关注基层社会、基层组织的职能定位。在当代公共卫生防疫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传统组织系统和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