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坚毅笃行
—— 浙江省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工作巡礼
2020年06月16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6日第1948期 作者: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事业,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继往开来、传承创新,持续取得新进展的五年。五年来,浙江省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肩负起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使命担当,贯彻落实“真”“情”“实”“意”总要求,团结带领社科浙军响应时代号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化研究工程:展现学术文化繁荣盛景

《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研究系列》丛书在京首发。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倡导并亲自主持实施的浙江文化建设重大学术研究项目,是首个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大型省级学术研究项目,是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创新载体和不竭动力。工程首创了以学术研究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坚持软实力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的实施范式,使浙江的文化大省、文化浙江建设具备了思想的深度、理论的高度和学术的厚度,体现了浙江省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创了“党委领导挂帅、政府大力支持、社科联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学术治理模式和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发展实践互为坐标的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窗口”意义。

  浙江省社科联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专门成立文化研究工程办公室,研究编制工程实施方案,设置研究系列专题,组织研究团队,创新研究平台,加强项目动态管理,主动宣传研究成果,打造文化研究品牌。该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四大主题,相继启动两期工程。浙江省社科联组织省内外100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累计开展60个系列研究,设立研究项目1100余项,财政专项经费投入1.2亿余元,出版学术专著1100余部,涌现一大批优秀学术研究成果。《郁达夫全集》等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填补了中国宋画、元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吕祖谦全集》《沈括全集》等首次辑全古代思想家的存世之作,被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龙泉司法档案》等成为清代法律史学者的必备资料……

  2017年3月启动的浙江文化研究二期工程,以当代情怀贯通古今,重点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浙学”文化阐述三方面,分设当代发展问题、历史文化、文献专题研究、艺术专题研究、“浙学”文化意义诠释五个专题研究,开展19项具体研究任务,努力把浙江文化讲得更精彩、把浙江精神讲得更深刻、把浙江经验讲得更透彻。

  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浙江改革开放40年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在全球视野中总结浙江经验、提炼浙江精神、讲好浙江故事,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崭新面貌,为浙江未来发展乃至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和路径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区域实践模式研究文本和发展样本。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向世界提供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与浙江经验”学术著作外译丛书》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反响良好。

  梳理浙江历史文脉,挖掘浙江文化底蕴。《浙江专题史系列研究》《良渚文化系列研究》《浙江学术思想系列研究》《浙江地域文化系列研究》等成果基本勾勒出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和传承状态,为后世研究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夯实了文化浙江建设的学术理论根基,提升了浙江文化软实力,也为理解区域文化发展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提供了鲜活样本和理论视野。

  夯实传统人文学科基础,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南宋史方向是浙江历史研究的传统优势,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专辟了南宋史研究专题系列,从各个分支方向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共出版40余种专门史书籍,极大地推进了我省南宋史研究,使浙江当之无愧成为南宋史研究的高地,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坚持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人民,自启动以来就非常关注如何更好更快地为大众服务,特别是让浙江的老百姓在其中获得滋养。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建设热起来后,古村落研究成果很直接地回馈给了社会。一些研究成果还通过浙江人文大讲堂等社科普及平台走进百姓生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背后,是浙江学人对传统和当代浙学的尊重和致敬,也是其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体现。力争打造一部新时代的浙江人文历史百科全书,逐步形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形成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凝聚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

  新型智库建设:服务中心工作彰显担当

浙江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

  坚持立足浙江、研究浙江,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浙江社科界一直以来秉承的研究宗旨。近年来,浙江省社科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大力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主动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咨政研究、理论研讨和宣传诠释,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2018年,浙江省社科联组织遴选了首批省级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年,又组织遴选了7家“一带一路”研究智库培育单位。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增补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至此,全省形成了以国家高端智库和省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为龙头,23家重点专业智库和培育智库为支撑,7家智库培育单位为补充的新型智库建设总体格局,全省智库建设开局良好、成效明显。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新型智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库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智库工作培训交流,定期举办智库工作交流会和专题培训班,组织各智库交流工作情况,传达部署重点研究任务,分享工作经验,交流探讨工作举措,推动各智库创新和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建立智库年度课题立项制度。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智库专项课题,采取成果立项制,对优秀的咨询成果、理论文章等予以立项支持,进一步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强化咨政研究。通过发布年度智库研究选题指南,围绕“八八战略”再深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经济、“一带一路”等重大问题,引导各智库发挥自身优势,凝练特色方向,开展咨政研究。2019年,共组织开展重大课题5项、其他选题102项。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各智库共有240多项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70多项成果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其中,国家领导人批示11件次,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80余件次,决策咨询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在今年疫情期间,各智库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行动,主动投身抗疫工作,开展对策研究、加强舆论宣传、助力复工复产,为实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贡献了智慧与力量。各智库共提交各类对策咨询报告12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批示采纳68件次。同时,各智库还主动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积极在各类公共媒体平台发声,解读浙江经验,剖析社会问题,引领社会思潮。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广大智库专家在各类媒体发表观点300次,发表理论文章166篇,其中“三报一刊”发表18篇,接受主流媒体采访143次,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着力打造智库品牌,提升社会影响。积极推动各智库强化品牌意识,凝练优势特色,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智库论坛和智库产品。2019年,成功举办首届“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组织全省各智库围绕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和路径对策开展广泛研讨,还策划推出了《浙江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两大论坛成果,遴选推介了浙江省县域和民企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全国106家媒体平台对论坛报道289次,总曝光量达875万次,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汇聚全省“一带一路”智库,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论坛品牌,通过政府、企业与智库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外智库专家之间的交流,为更好推进开放强省和“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省各智库主办承办各类论坛、研讨会237场,一些常态化、机制性的智库论坛逐步形成了各自领域的品牌论坛。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中非智库论坛”、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公共政策沙龙”、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中国城市学年会”等品牌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智库还注重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各类年度报告等核心智库产品,打响浙江智库品牌。据统计,2019年各新型智库出版各类著作90部,其中年度发展报告、皮书类成果19部,这些发展报告均能聚焦社会热点,以公众关注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反响。部分报告已有了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品牌特色。如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发布的《浙江省公关政策蓝皮书》、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发布的《浙江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等,都已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智库产品。

  社科普及:推动诗路文化深入人心

“科技伦理与公共治理”跨学科研讨会

  从巍峨雄伟的天姥山到小桥流水的运河古镇群,从清新雅丽的富春江边到世外桃源般的楠溪江畔,这是贯穿浙东、浙西、浙南、浙北、浙中的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诗路。“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品位的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浙江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点睛之笔,是深化文化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重点是加大诗路文化校园教育、大众参与、主流引导和新媒体传播力度。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大花园建设作为“四大”建设的重点工作,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四条诗路”,对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擦亮“诗画浙江”金名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浙江省社科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和“打响‘诗画浙江’品牌”号召,提高政治站位,注重品牌打造,突出重点谋划,以融媒体宣传为渠道,深入挖掘诗路文化内涵,精准解码文化基因,全力推动文化传播,相继打造出《文化浙江·大讲堂》之《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瓯江山水诗路》,以及《浙东唐诗之路人文纪行》和《钱塘夜话》等一系列精品佳作,为建设“重要窗口”助力添彩。

  打造“诗画浙江”系列专题片。自2018年1月起,浙江省社科联联合浙江卫视公共新闻频道,重点打造《文化浙江·大讲堂》栏目,推出了“诗画浙江”系列专题片,现已制作播出《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浙江段)》《瓯江山水诗路》三个专题86集。最新一季的《瓯江山水诗路》自开播以来,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的累计在线播放量已突破500万次,每集平均播放量超50万次,其中《碗约苍南,窑韵流转》单集播放量突破了200万次,《山水永嘉,诗韵悠悠》《乐音清扬,山海相映》播放量也近100万次。

  该专题片以诗路文化带为主题,立足于对诗路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底蕴思考,以诗人和诗路山水文化故事为脉络,以沿线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标志性景点为依托,以专家学者访谈为基础,用记录、挖掘、考证、追寻、梳理等表达方式和创新手法,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化、人文与学术结合,充分揭示历史人文现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与意蕴,以及诗路文化的现实意义。同时灵活运用航拍、微观拍摄等科技手段多角度呈现“诗画浙江”之美,采用以网络为基础的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和多终端推送,既赢得了社会公众的“点赞”和“转发”,又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成为有新意、有深度、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可看可读可品的文化产品。

  推出“诗与远方——浙东唐诗之路大型人文纪行”专栏。2018年5月至8月,浙江省社科联联合《钱江晚报》推出“诗与远方——浙东唐诗之路大型人文纪行”特别报道,共5期11个整版。该主题专栏深入讲述浙江人与“浙东唐诗之路”有关的人文故事,全面展现了“浙东唐诗之路”厚重的历史、蓬勃的今天和辉煌的未来,充分反映了浙江儿女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专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回答了浙东唐诗之路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关键问题,清楚地展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主线和各主要节点;同时对散落在浙东山水之间的唐诗名篇进行深刻解读。专栏信息丰富、知识密集,营造出了吟诗寻路的浓厚氛围,增强了浙东唐诗之路上各主要节点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了相关景区的知名度,深受各年龄段读者喜爱。“浙东唐诗之路大型人文纪行”系列报道之《孙逖贺知章们的浙东诗迹,宛然犹在》,获得了2018年度浙江新闻奖新闻副刊类一等奖。

  编播“科普话钱塘”系列节目。自2019年底开始推出“科普话钱塘”系列,并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以“音频+图文”的形式推送,截至目前已播出19期。“科普话钱塘”系列节目是以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广播节目,旨在从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向广大听众和读者详细地介绍钱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图景,从而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跨学科研讨:打造学科交融汇聚平台

  跨学科和跨界的研究代表了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提供了理论回应现实的重要实现途径。浙江省社科联秉持学术性、现实性、跨学科性、前瞻性的原则,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和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集聚省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家,聚焦重大学术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策划推出跨学科研讨系列活动,在学术前沿、社会政策前端、现实矛盾的前瞻性把握上着力,精心打造具有创新性的跨界、跨学科学术研讨交流平台。

  自2019年10月举办首场跨学科主题研讨会以来,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四场研讨会,邀请多位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展开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跨学科理论学术讨论和成果交流分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媒体和《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省内媒体广为报道研讨内容,受到公众的关注和社科界的诸多好评,网络平台点击量均达40多万。

  跨学科研讨系列首场“认知科学与思维发展”主题研讨会,汇集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家学者,从找对努力方向、发掘自身优势、有效利用时间、正向正确思考、知识变现等角度出发,提供了诸多实用简便的方法,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都有很大益处。未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以为幼儿园小朋友的智力启蒙、情感体验和中小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发,为思维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治理现代化:价值与技术”主题研讨会探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弘扬现代科学技术在治理体系中的运用,同时也要关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中的技术层面,关注交易成本和运行效率,发挥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党政决策,政务公开,公民参与、监督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塑造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与社会趋势”主题研讨会围绕主题展开了多维度的跨学科分享,探讨了AI作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成果。AI系统展现出自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仅在一些特定领域超过人类智能,而且进入了一向被认为由人类独占而AI难以突破的一些领域,正在酝酿和引发新的经济社会巨变,影响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我国政府、企业、科研部门都对发展AI有巨大热情和投入,力图抢抓先发优势。一方面,AI发展进入新阶段并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是,另一方面,AI作为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也有可能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从而引起各种社会震荡,也为人们所担忧。我国已经原则性提出要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AI安全、可靠、可控发展。这些原则需要进一步在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方面予以体现和落实。

  “科技伦理与公共治理”主题研讨会围绕当代公共治理中的科技成果运用及其伦理规制这一主题,从哲学、政治学、管理学、医学等角度,就当代公共治理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道德限度、全球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共享机制等理论与现实课题展开了深度研讨。“科学”“技术”“伦理”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做好常态化应对伦理风险和公共危机的准备。必须重视“健康中国”战略,从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