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学哲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2020年06月19日 0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9日第19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这使得与之密切关联的科学哲学研究走到了时代前沿。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科学哲学要讨论的就是科学的内涵、科学是否准确描述世界以及科学存在的意义。
  
  加强科学哲学体系建设
  
  “三大体系”建设对于科学哲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表示,在哲学的二级学科中,科学哲学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这就要求科学哲学研究者必须对科学所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社会后果、价值影响和伦理冲击等科学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真问题展开认真研究,使之能够更好地解决科学实践中亟待哲学辨析的难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引进翻译、跟踪研究到对话研究等阶段。“三大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完善以及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指导方针,为中国科学哲学研究者更好地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贾向桐看来,无论是科学哲学的完整学科体系建设,还是具有原创性学术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这都是当前我国科学哲学理论与实践跨越性发展的现实要求和超越性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们仍需要关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提出,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注和解决世界科学与哲学难题,产生原创性成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应该是我们要选择的路径。

  未来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
  
  科学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对科技革命中遇到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洪晓楠认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均可能涉及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的哲学反思,这些都值得科学哲学研究者关注。未来,心灵哲学、意识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以及对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反思,将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 

  在成素梅看来,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早期逻辑经验主义奠定的学术框架,研究重点逐步从与科学理论相关的科学辩护问题转向与科学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形象化问题。此外,与当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哲学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成为新的热点。 

  科学哲学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哲学研究,这决定了未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必须兼顾基础理论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贾向桐认为,推进科学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要深刻而敏锐地把脉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与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相统一;第二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第三要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促进古今中外的思想交汇。

  近年来,科学哲学的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正在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段伟文表示,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于促进科技以人为本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构建,为科技伦理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良好契机。 

  科学哲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发展面临着学术队伍萎缩、学术话语分散、学术体系零乱等严峻局面。成素梅提出,科学发展得越快,科学哲学研究就越重要。目前,我国科学哲学学科的弱小局面与时代对科学哲学研究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科学哲学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只有具备强大的学科体系,才能支撑形成有竞争力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段伟文看来,当前的科学哲学研究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研究者中具有理工科学历背景的人员比例较小,不利于科学与哲学的对话,也使科学哲学的思考难以影响到科学家与工程师;二是科学哲学存在着领域细分、话题过小等小众化的倾向,亟待凝练学科总体框架,形成共识性的研究纲领;三是原创性研究工作仍需加强,特别是要注重发掘我国独有的思想旨趣和文化视角,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为解决这些问题,段伟文提出,应当继续挖掘有中国特色和体现中国思想旨趣的方向和领域,在提升研究质量与品质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影响力。同时,要密切追踪科学的最新发展、科学研究的新方法以及科学知识构建与生产的新方式,加强对智能科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及生态学等前沿哲学与伦理问题的探索,对新的科学认知与活动形式中的认识论、方法论展开深入探究。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