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创新
2019年07月03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3日总第172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娓 实习记者 朱颖群

  如何做好首都治理工作一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6月26日,在“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基层治理的经验、提升首都基层治理理论研究水平等问题,从多学科多角度展开深入研讨。

  聚焦基层治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层治理举措不断完善与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张淼表示,首都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是落实首都治理相关举措,推动建设国际一流宜居之都的根本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发展的实践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提出,首都基层治理应研究和把握首都北京和基层治理的特点,通过总结其经验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内在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形成和推广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

  基层治理的走向实际彰显着国家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折射出国家相关政策及其落地效果,显示着人民获得感和对政府的认同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柏瑛建议,相关专家学者应对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多加思考,助力新时代首都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首都基层治理理念

  基层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衡的基层治理体系,包括体制内的不平衡和体制外的不平衡。体制内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治理能力与治理任务不匹配、治理专业性与治理技术不匹配、治理资源与治理需求不匹配;体制外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结构、互动、供需的不平衡。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提出,首都基层治理改革要在这些不平衡因素之中进行平衡性的再造。具体来讲,要建立内外平衡、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近年来,北京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市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小劲认为,北京市的“吹哨报到”改革是从理念驱动、危机应对到问题引导,从城市感知、问题认知到精准施策的数据治理创新。通过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数据穿透和数据分析,推动政府回应、社区治理、民情民意、居民参与等方面的政府治理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表示,城市基层治理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责任、条块分割和协同不力、编制资源有限和编外人员管理软约束三大挑战。“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对街道赋权增能,推进条块整合,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的“X”型结构。未来,应进一步推进街道与社区赋权,改进绩效评价机制,以及推进职级制改革,提升“吹哨报到”改革实施的可持续性。

  推进基层治理简约高效发展

  全新的基层治理理念下,如何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成为关键。孙柏瑛表示,在基层治理理念中应关注如何界定问题和用何种组织机制解决问题,而公共资源保护、民生相关事务、突发事件治理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三类治理问题。他认为,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要以人民为中心,改变治理机制、体制建构,赋权基层,增能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同时优化基层资源配置,调动公众、社区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东泉提出,北京社区治理过程中需注重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革。同时,政府需适度干预,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保证政策内容清晰有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从平谷生态桥工程的构建、实施及其发展与推广过程中总结经验。据其介绍,生态桥工程通过经济驱动、行政驱动和示范效应,构建了“三协同”机制以及“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取得了有效的治理成效。平谷生态桥的巧治理模式体现了从特色公共事务到普遍性公共事务、从常规思维到转化性思维、从风险治理到发展促进、从部门碎片化到超部门集约化、从政府治理到社会协同的治理特色。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