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合作促进中西方文明互鉴
2019年07月03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3日总第1726期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赵媛

  “一带一路”倡议描绘的宏伟蓝图,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然而,西方却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英国剑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彼得·诺兰(Peter Nola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对于西方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

  增进理解互信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如何促进世界各国深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

  诺兰:知识是促进理解的基石。中西方智库应通过人文交流,推动深刻的学术研究成果沟通,增进西方政策制定者、商业决策者、学术研究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并鼓励西方加强与中国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沟通。诚然,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存在多种挑战,不止在语言方面,还涉及历史经验方面。目前,学界正在积极探索如何成功推进跨文化传播。剑桥大学中国中心的核心功能即推进中西方相互理解。同样,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推进中西方文明互鉴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十字路口,西方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值此关键历史节点,西方需要增进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中国也需要增进对西方社会的理解。

  西方常常误认为自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历史悠久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往历史超过2000年。而西方在近代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往来,并且主要是通过殖民、军事占领等方式。理解这些历史关系的发展与平衡至关重要,这也是中西方合作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学界尤其应关注如何通过贸易促进和谐共赢思想的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除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国家贸易水平,还带来了哪些影响?

  诺兰:“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思想沟通与文明互鉴。在历史上,经由古丝绸之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思想文明与科学技术得到了交流传播。今天,“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国和沿线国家自古以来的交流与友谊。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未来中英学术合作有何展望?

  诺兰:中英合作前景广阔且意义重大。未来,在推进中英文明互鉴、人文交流方面,双方大有可为。英国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剑桥大学在学术发展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当前,中英学术合作比人们预想的要更深入。例如,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有多位从事历史学、考古学、物理学、数学等专业研究的研究员与中国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中英两国学界应以现有规模为起点,推动双方合作更加深入。知识是无国界的,科研人员需要进行人文交流及学术沟通。可喜的是,中英两国都重视学术交流,认可人文交流的价值,并希望拓展交流范围,因此双方在未来开展更深更广的合作是大势所趋。

  深化开放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您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有何建议?

  诺兰:“一带一路”倡议与经济全球化相互关联。中国企业应深入细致地建立项目标准,并切实推进标准的执行。同时,中国企业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本质。在西方,有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占领了西方市场,但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国企业主要植根于中国市场。中国的成功企业众多,但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却为数不多。理解国际标准,对比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推进标准化,对于增进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此外,文化因素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2003年我在华为调研时发现,华为管理层的选聘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应聘人员精通一门外语,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理念。现在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有前进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解读“沪伦通”?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诺兰:“沪伦通”是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当前,国际金融体系仍处于较脆弱时期,国际市场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随着中国深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我相信,中国将为国际金融体系治理贡献更多力量,并为支持国际金融体系安全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英国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报伦敦6月30日电)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