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蕴的三重维度
2020年12月11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1日第2067期 作者:赵义良 陈思康

  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百年历程,我们即将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何从历史维度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从现实维度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方案;从世界维度回答中国的现代化到底提供了何种答案,是深入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蕴的三个基本维度。

  现代化国家建设与美好生活需要

  现代化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个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种状态,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正确把握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应有的时代转变,反映着对现代化时代特点的清醒认知。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情况,结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把现代化目标具体化,提出符合本国人民期待和要求的阶段性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现代化快速发展。

  回望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响亮号召,从改革开放之初“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雄心壮志到“三步走”战略的绘就,通过“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与解决“温饱”这一人民基本需要相结合,提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概念,带领人民探索、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40多年来,不断提高的“小康”标准、更全面的“小康”内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变成现实,有步骤、分阶段地建设社会主义,从推进社会发展的量变到质变,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完成,开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通过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将抽象的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象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理想与信念,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结合起来,既回应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顺应了国家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是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互相关联、紧密结合,凝聚国家力量,汇聚民族希望,一步一步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一方面,在时间性上,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处于十九大和二十大的交汇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另一方面,我国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较大的距离,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明显。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和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扭住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形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指南。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决策也是必然结果,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与落实。

  从现实维度来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为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世界维度来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解决现代化困局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宏大愿景与阶段性目标规划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避免了西方政党轮替带来的短视效应,重视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的科学结合,避免市场盲目发展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故步自封、僵化封闭的,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同时,让世界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让现代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球。同时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根本性、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从传统转为现代,从目标、理念、方法上系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方案。

  从世界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这种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的范式上突破了传统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拓展和深化了现代化的理论,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VSZ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