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智库提高咨政水平的途径
2020年07月17日 02: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7日第1969期 作者:朱沁夫

  我国地方智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党校及行政学院、社科院、高校智库、民间智库等。智库在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政策评估、理论引导、启迪民智、影响社会舆论、提供社会服务、“二轨外交”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职能。
  
  咨政效果仍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智库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地方智库如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改革(海南)研究院等成绩瞩目,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但是,除一些依托于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智库外,不少地方智库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较为有限,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团队不强。不少地方智库,特别是省级以下地方智库,普遍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梯队和团队协作,研究成果的水准达不到同级政府的要求。第二,数据资源不足。限于人力不足、权限不够,一些地方智库所能搜集到的资源信息比较有限,特别是有些涉密的数据难以得到,其研究成果必然存在不少的偏颇。第三,研究工具缺乏。不少地方智库研究人员对于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掌握不够,不能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对于问题的研究容易停留于表面,难以产出科学的成果。第四,研究经费不足。地方智库往往主要是通过研究课题获得经费,所能获得的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较为有限,因而研究经费常常捉襟见肘。经费不足又会导致无法科学地组织项目研究人员、无力收集相对齐全的资料、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产出成果的质量不言而喻。第五,信息不对称。除政府政策研究室外,地方智库大多与地方政府缺乏经常性的联系,对于政府的主要关切不十分了解,往往依据热点来揣测政府的需求与关切,其研究成果难以有效地产生咨政作用。这也是其提供了较多咨政意见而得到肯定性批示意见少的重要原因。第六,信誉度不高。地方智库由于上述原因,成果质量不高,难以获得较高的信誉。另外,还可能因为自身“级别”不高而认可度低。
  
  明确自身咨政研究重点
  
  受上述因素影响,大多数地方智库成果的咨政效果有限。地方智库要提高咨政水平和能力,有必要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咨政重点。经验表明,地方智库在对更大范围的战略问题提供咨政意见时应十分谨慎。个别智库提出的时髦政策建议,或当时看来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用变成地方发展战略,结果实践检验却证实所提政策建议拟定的战略目标远不可能实现,出现战略性错误。有些错误甚至使区域丧失社会经济发展机遇,付出了极高的机会成本。一般说来,地方智库应当重点就本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问题,特别是就其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意见。提高地方智库的咨政水平和能力,需要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咨政范围,走学科化的道路。同时,也需要其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走专业化的道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智库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于自身职能做适当调整,聚焦在少数几个职能上,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地方智库产出高水平成果,则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一是具有针对性。针对地方发展特定范围内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只有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才能回答地方政府的实际关切,才可能对地方发展提供有用的专业化的政策咨询、政策建议。二是保证真实性。在深入调查研究、尽可能地掌握充分的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咨政建议;切忌坐在办公室内凭想象、拍脑袋提出政策建议。三是提高科学性。只有在针对政府的特定需求和关切、了解真实情况和数据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工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地方智库需要充分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数据收集分析的方法,了解民情、了解实情、汇集民智,根据实际运用各种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可信的政策建议。四是注重持续性。地方智库保持对于某一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是其专业性的体现,也是产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前提。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对热点进行冷思考,要对非热点保持关注度。五是提高开放性。地方智库需要有效克服单打独斗,实现充分开放。可在人员聘任、课题合作等方面与外部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借助其他高水平智库或研究机构的力量,高质量地完成研究课题,为地方政府提供高水平咨政建议。同时,争取与国内外高水平智库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智库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提高。

  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更好地发挥地方智库的作用,这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治理、提高治理效率、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地方智库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也是地方软实力的表现之一。地方智库也要不断进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进而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三亚学院副校长、教授,三亚智库联盟秘书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