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迈克尔·M.克劳(Michael M. Crow)与该校未来社会创新学院副教授威廉·B.达巴斯(William B. Dabars)合著的新书《第五次浪潮:美国高等教育演变》出版。该书认为,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在科学发现和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这些学校的全球领先地位并不代表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教育科研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部分美国人面临的社会经济挑战。对此,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精品店式”教育远离社会需求
该书作者表示,在世界各国对普及高等教育进行战略投资时,美国现有的学术基础设施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正不断提高学生入学的筛选标准,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每年仅录取申请人总数的4%—5%,而排名靠前的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筛选性也变得越来越强。顶级研究型大学“精品店式”的人才培养策略使其难以扩大“服务规模”,它们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变革、高等教育预算缩减等情况的反应是持续推高教育成本和学费。由于这些高校一直成功地吸引着最优秀的学生、教师及可观的资金支持,所以它们保护自己“品牌”和制度模式的动机非常强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曾评论,我们没有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一个高等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了一个有缺陷的体系并要求人们去适应它。
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环境并非一直如此。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F.凯兹(Lawrence F. Katz)与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在《教育和技术的竞赛》一书中谈到,在20世纪的前75年里,公立高等教育将美国的教育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同时也成为百万美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跳板;而二战后诞生于高校内的科技创新也加速了工业和商业创新。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发展,美国的财富差距不断扩大,私立高校学费急剧通胀,州政府也逐渐减少了对公立高校的资助。这些趋势使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优质高校有限的录取名额之间的不匹配变得更加严重,进而导致许多弱势人群或困难家庭的学生无法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同时,去工业化及其他经济结构特征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经济不平等。
美国社会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克雷格·卡尔霍恩(Craig Calhoun)表示,学术文化对通常意义上的“卓越”的追求,驱使各机构投资于一种“已经从方法变为目的本身的竞争”。随着高等教育和研究活动的“市场化”发展,高校正在变得更加不平等。“卓越”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对功绩和优点的妥善评估降格为未经深思熟虑、无法准确反映学术质量的等级排名,面向少数家境富裕学生的个别精英高校的卓越性被夸大,正是它们排除了那些资质良好但出身欠佳的申请者。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主管国际教育的副教务长大卫·L.迪玛利斯(David L. Di Maris)谈到,许多私立研究型大学的一贯宗旨是满足精英阶层的教育需求,为普通民众服务、改善当地社群未必是其核心使命,这是它们设置严格筛选标准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当的高校排名也在方法论上鼓励了这种做法,因为参与排名的学校总是以排除了多少人(即筛选率)而非录取了多少人来获得更靠前的名次。
该书作者表示,一些精英高校已在努力招收更多社会经济条件不佳的学生,但录取结果与家庭背景之间仍呈现出显著的关联性。如果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在事实上关心的是将最有可能成功的学生送入拥有最多资源的学校,而其他同样具备潜能的学生则被“放逐”至“二流学校”,那么这一体系将无法使社会变得更强大并点燃人们对社会进步的希望。
该书作者认为,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中,无论是国家想要保持国际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是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和幸福,都必须让更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将全面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前沿知识技术结合起来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几十年里,美国需要在百万人的数量级上扩大高校的容纳能力,这是社会平等和繁荣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任校长威廉·G.鲍恩(William G. Bowen)所言,“只有当高校利用起一切人才储备时,社会整体需要的教育规模才能形成”。
为强化高等教育的公共功能,推动优质高校为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该书作者呼吁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学共同引领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变,将最前沿的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与尽可能广泛的人口代表性、思想多样性结合起来,以加速积极社会成果的出现。高等教育的卓越性与可及性(accessibility)不仅是兼容的,而且是协同作用的(synergistic)。当前,劳动自动化的发展和零工经济的流行,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并带来频繁的技能升级或转向要求。因此,加强高等教育的这种可及性势在必行。
2002年,克劳出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后,发起建立兼具大众可及性与学术卓越性的21世纪新型公立研究型大学(即“第五次浪潮大学”)的倡议。经过近20年的努力,该校录取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多样性增强,科研事业也得到空前拓展。在相似的目标驱动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1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于2014年9月成立了“大学创新联盟”,以期通过合作提高效率,为美国培养更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的学生。
迪玛利斯对本报记者表示,过去30年里,关于高等教育是属于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高等教育为个人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少的人感到高等教育为社会带来巨大益处。不过,包括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在内的一批公立研究型大学正在建立一种新的包容性卓越模式,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可及性。
美国政治学家苏珊娜·梅特勒(Suzanne Mettler)曾批评美国人正在浪费本国最杰出的成就和历史遗产之一——高等教育体系。该书作者也认为,如果不能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美国终将面临重要的人才资源衰退。因此,美国高校需要全面重新设计,满足更广大人群的高等教育需求,并充分利用卓越性与可及性之间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