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助力南亚国家中国形象提升
2020年04月17日 0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7日第1909期 作者:徐娟

  南亚国家虽大多与中国为邻国,然而由于地缘与政治的关系,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一直较为有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的海外认知度持续上升,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南亚国家的中国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一带一路”倡议虽已稳步发展,各国沟通仍需加强。有学者指出,语言是推动和促进“五通”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语言服务工作,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互通,提升中国形象。

  1.汉语国际教育。以孔子学院为例。实践表明,孔子学院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其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亚国家中,不丹和马尔代夫尚未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其余五国共设立孔子学院13所、孔子课堂13个。据悉,南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当地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需求,如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经常会收到来自印度和不丹汉语学习者的申请。为此,中国应加大与南亚各国沟通力度,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力,实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全覆盖、全落地。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汉语慕课、开发汉语学习APP等,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此外,为扩大中国与南亚各国人文交流,推进南亚各国汉语教师本土化建设,有关部门还设立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南亚国家汉语师资班项目,培养南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学成之后回国担任汉语教师。

  2.语种布局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最缺乏懂语言、懂文化、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南亚国家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大多为多民族、多语种国家。中国除了强调英语作为通用语的重要性之外,也应加强各类非通用语的建设,涵盖南亚国家的重要语言。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已经做出规划,计划在2020年开设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的非通用语种,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非通用语人才。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重要建设者,应尝试努力将汉语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通用语言之一,扩大汉语在沿线国家政府和主要建设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确保汉语在关键领域、主要文件和国际会议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促进汉语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外语教育语种之一为起点,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3.翻译业。近年来,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在国际上走红,中国也应重视开发南亚市场,使用当地语种译制优秀剧目,通过节目互换、栏目合作等模式实现产品落地,在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形象在南亚的传播。

  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斯里兰卡学生何太虚已经将《三十六计》翻译成僧伽罗语,在斯里兰卡出版。同时为了学习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他已看完近百部中国电视剧,认为影视剧是了解真正中国的更佳途径,希望能早日在斯里兰卡电视台播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这方面,前期与南亚国家合办中国电影节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4.旅游业。旅游在国家交往中历来具有一定的民间外交功能,应将加强旅游合作作为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南亚等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正在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而南亚地区拥有众多人口,也会成为中国重要的潜在客源市场。为此,国内旅游界应注重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景区建设等硬件方面加强语言服务,基础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掌握基础通用语,为来华游客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5.媒体业。大众传媒在塑造国家形象和建构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形象在南亚国家的传播同样需要各种宣传媒体形成合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宣传领域做足文章。早期南亚国家人民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如今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影响力也正日益加强。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增设相应频道和版块,同时打造一批多语种、能够发行和深入到南亚国家的报刊等媒体,如创办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丝路历史文化的新闻类报刊、经济类报刊、文化类报刊,融入当地人民生活,拓宽了解中国的途径。

  此外,新媒体和自媒体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新型平台和载体,为丰富受众的中国知识提供了可能。善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媒体渠道,由当地人用当地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效果往往比官方媒体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

  无论各行各业,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务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力求精准、适切。对于一些敏感词语务必慎用,在“走出去”之前应一审再审,慎之又慎,避免引起误解和争端,从而影响大局。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都应该积极承担责任、贡献力量;每个外国友人都是中外交流的大使,也应善用语言优势,助力中外互信互通。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项目“‘一带一路’南亚国家语言政策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CUC18QB2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C2019B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