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约138个国家,跨越欧美亚非与大洋洲,涉及约29个主要语种,其中英文是其中52个国家的通用语言,三个及三个以上国家通用的语言有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两国通用的语言有7种,另外有14种语言在一国使用。显而易见,“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服务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满足这种要求,我们应在语言教学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并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源。
第一,科学安排外语各语种的教育规模。适当增加稀缺小语种,但是各地高校的小语种建设不宜规模太大。外语教育主流仍以英语、法语、俄语、德语专业为主,阿拉伯语专业有待加强。部分语种因需求量有限,培养太多就业会有风险。我们的具体考察显示,像波斯语、黑山语、老挝语、缅甸语、普什图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泰语与越南语等小语种翻译人员多有闲置。小语种翻译需求有时可通过在华留学生与海外孔子学院的学生承担。此外,在实际交往中有些小语种国家会把自己的语言翻译成英语。根据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报告,不少高校近年兴办葡萄牙语与西班牙语专业,但就业市场反应并不乐观,毕业生在职场用到的外语主要还是英语。
第二,调整并加强外语专业第二外语教学建设。20世纪80年代我国急需俄语翻译,当时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俄语半年后可同时用英语与俄语翻译微电子产品说明书与相关商业文献,英语与俄语两者互相转换在实际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高校第二外语教学开展情况悬殊,总体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可能仍过多地集中在德语、法语与日语等语种,应该尽可能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像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印尼语、阿尔巴尼亚语,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两国通用的语言,高校作为第二外语应该鼓励开设。
第三,加强翻译技术教学。传统翻译教学教的是翻译技巧,比如词、句、语篇与修辞的译法等。翻译技术指的是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与翻译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系列职场实用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翻译效率。但是由于高校翻译技术师资与设备相对缺乏,人才培养与翻译职场在翻译技术方面的要求存在脱节。现在有的企业一年的翻译量就达到5亿多字符,没有翻译技术,实际上无法完成。在翻译技术迅速发展中,还需要辩证对待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作用。专利文书的翻译,有固定的模块,机器翻译可以取代人工。而复杂文本,如带修辞色彩或文化底蕴的文本,机器翻译在相当一段时间不可能取代人工。随着术语库的扩建与语言资料的积累,某些有固定概念的文本的翻译效果有可能越来越好,但不会取代译者的转换语言的智慧灵感。欧洲语种之间,比如英语与葡萄牙语,如果语境难度不是太大,机器翻译有可能取代人工,但是像汉语与英语这样差别非常大的语种,同声传译是不可能由机器完成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同声传译仍然是社会急需的高端人才。
第四,进一步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增加经济、法律与工程等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常重要。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非常重视翻译,企业的翻译研究包括前沿理论和应用研究,涉及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与AI理论、算法、模型,有这样的基础,企业可以自行解决如在手机上植入自动翻译功能等问题。国际化的企业不仅做技术翻译,而且处理社会上所有形态的翻译和本地化。目前,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还停留在比较早期的模式,脱离职场、与企业的需要有差距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我们讲语言服务时,比较容易联想到外语专业、翻译专业。其实,语言服务也可以由这两个专业以外的人来实施。因为非外语专业、非翻译专业中翻译水平较高的人才更具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势,培养这类型译者需要加强课程的国际化。在课程设置中,还应注重新兴课程的“技术传播”,培养用外语写科技文献的能力,适应科技化、客户化、场景化、定制化的要求。
在教学改革中除上文所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学生的体能与意志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本科高校一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译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平台开放共享的探索与实践”(FBJG2019019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