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制度优势
2020年04月17日 0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7日第1909期 作者:杨军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面对去冬今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

  以人民为中心决定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坚持人民利益髙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与此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指导地方做好疫情应对处置工作。全国上下紧急行动,31个省、区、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从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到压紧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强化防控措施落实、工作下沉到社区;从全力救治患者,到迅速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从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到维护社会稳定,各项防控工作正有力有序开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上下同心、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各项疫情防控部署迅速落实到位,充分彰显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高低,以及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的本领大小,是评价这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一时间内有效地调动和配置各种疫情防控资源。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力,有力、有效、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系统,巨大的社会认同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社会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突出的政治与行政体制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社会治理能力与社会创造活力、有序运行机制与应对风险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应对防控疫情的各种挑战,充分彰显了群策群力办好事、同心同德办难事、上下一心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它是以人民群众为利益主体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的本质所在,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情怀与担当,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不移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员干部怀着对人民强烈的责任心,用脚丈量疫情,用心防控疫情。打赢疫情防控战,必须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只要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宗旨意识转化成为民行动,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到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依法防控疫情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的政治前提。我国的疫情防控法律保证了人民在全面进行疫情防控中的主体地位,对疫情防控中的多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和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减少并及时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意义重大。有利于疫情防控决策的科学化及各项决策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疫情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智慧。疫情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坚持依法、科学、有序的防控工作方针,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雄厚物质基础,有依法防控疫情的法律武器,有日益进步的医疗条件和科学技术,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国际社会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硬仗。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模式研究”(20YJA710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