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2019年08月23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3日第1763期 作者:俞海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普遍形态和基本特征就是绿色发展。作为衡量资源与环境效率的标尺,绿色发展是反映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推动绿色发展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建立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清洁能源、资源节约在内的绿色生产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求和重大任务,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影响。

  准确把握我国绿色发展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9.0%,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达到22.1%。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水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二是绿色发展仍面临众多挑战。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压力居高不下,特别是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偏乱、能源结构偏煤等问题,导致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同时,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尚未脱钩,粗放式发展和资源消耗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加。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9000美元,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由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在这个阶段,多领域、多类型、多层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叠加,不仅加剧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还使绿色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三是绿色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为推动绿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发展的速度,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为绿色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形成绿色发展体系的主要任务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是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具体包括八个方面。

  一要转方式。加快扭转依靠要素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彻底摒弃高投入、高污染、能源资源消耗型和生态破坏型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依靠技术和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

  二要调结构。优化宏观经济增长机制,提升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水平,特别要加快提升工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能力,将我国制造加工业从世界产业链、分工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持续降低化石能源比重,继续扩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比重。

  三要优布局。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重点区域、重点流域产业布局。加快落实“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控制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合理确定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要强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形成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网络和共生体系。进一步加快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对生态产业化培育的支持,将生态资源有机转化为面向市场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五要节资源。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六要控污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以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为抓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包括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紧从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要育生态。坚持底线思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坚持法治思维,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生态破坏行为,限期进行整治修复。坚持系统思维,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八要绿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加强政府绿色公共采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创建活动。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有机联通。

  完善绿色发展体系的政策保障

  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确保其沿着中央部署的正确方向前进,需要从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强化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我们党对绿色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领导,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落实、压实、做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与“一岗双责”。

  完善指标统计。以结果为导向,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形成全面、客观、公平反映各地区自然禀赋、环境状况和绿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加强评估考核。加强绿色发展评估结果的运用,增大其在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引导各级党委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发挥其“绿色指挥棒”的关键作用。

  提升政策标准。切实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的绿色化进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法规、标准、监管和执法对于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

  创新科技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碳减排等绿色发展领域的标准、统计、计量、监测等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展试点示范。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机制、模式和经验等,以点带面,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