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协作推进意识研究
2019年08月23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3日第1763期 作者:潘玥斐

  关于意识的哲学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人类了解自己的重要前提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虽有许多成就,但是对人类意识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恒威认为,意识就是在你进入无梦深睡或处于深度麻醉和昏迷时会失去,而在你从这些状态中恢复过来时又会重新拥有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都能亲证的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赋予生物一种主观存在感或自我感。这种主观感觉使得意识这种自然现象成为一个真正的“难问题”。尽管意识已经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科学主题,但它仍然拖着一条不短的哲学“尾巴”。从脑科学的研究角度看,研究意识的神经机制是一项科学事业。但是当我们考虑脑与意识的关系时,它又不可避免地关乎哲学。

  “了解意识是人类了解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华平表示,了解意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首先,我们还不能明确意识的概念,无法从概念层面去理解意识。其次,关于意识相关问题的任何回答都是开放的,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也就是说,给意识以任何一个解释,都会产生一个解释的鸿沟。所以,意识被认为是当代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但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越有挑战性,就越应该去研究,也越值得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提出,关于意识的研究横跨了主观和客观两个领域。因为现在认知科学以及哲学研究中的大多数人都预设物理主义立场,这属于客观领域的视角,而意识相对来说属于主观领域,所以如何在客观领域和主观领域之间搭桥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关于意识的研究还涉及不同学科的交界问题。

  澄清意识的明确定义

  李恒威表示,全面的意识研究涉及四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如何在现象学上辨别意识的外延和澄清意识的内涵;第二,怎样在形而上学上说明心与身—脑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三,如何在方法论上发展出体验、观察和检测意识的有效方法;第四,怎样在科学上说明意识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包含共时的和演化的机制。对于完整的意识研究而言,没有哪个孤立的层次是充分的。如果不能对心脑关系的本性给出一个恰当的形而上学说明,那么无论是现象学方法还是科学方法都不可能在意识研究中获得合法性,而且也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本性。

  李恒威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意识研究的不断高涨的热情来自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广泛而驳杂的共同体。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充满浓郁哲学韵味的研究议题。归纳起来,这些问题大致有:意识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究竟什么使意识成为科学中一个如此备受争议的领域?意识的“难问题”,或意识与脑的形而上学关系是什么?造成有意识心智与无意识心智差别的神经机理是什么?从事意识研究会改变研究者的生活吗?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这门新科学所包含的活力、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未来,关于如何推进对意识的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徐英瑾表示,要澄清意识的明确定义,同时可以将关于意识的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人工智能可以为检验不同的理论提供一个平台。

  在王华平看来,哲学与科学需要联手,这是未来推进意识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借助于经验科学来寻找意识研究的案例,但同时意识研究又离不开哲学,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分析。学界在意识的概念层面还存在较大分歧,需要哲学来帮助澄清有关意识的概念问题,这是在科学层面开展意识研究的前提。因此,只有哲学与科学联手才能在意识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本报记者 潘玥斐)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