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逻辑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9年08月23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23日第1763期 作者:任保平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有别于传统经济体系的新型经济体系,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理解为经济结构的现代化,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实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为前提,以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本价值实现为依托,具有生产率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强的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性变化,而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中间工业化可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而城市化只能引起就业结构变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因此,从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来看,应该采用工业化的逻辑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发经济增长潜力。理论上,工业化是工业经济结构的提升,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相应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支持,而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迁会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实践上,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产业主体,是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化水平的集中表现。工业化可以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和水平提升来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因此工业化是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逻辑。

  进入新时代,我国不同工业化阶段的任务叠加在一起,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挑战;既要进行再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要坚决防止“过度去工业化”。要把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继续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为核心,以回归实体经济为思路。

  第一,以工业化的逻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生产、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质就是要建立起具有创新性、开放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经济体系,以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现代化。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层次。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以智力化、资本化、效率化、国际化为目标,既要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要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四是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工业化进程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要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等新型工业化中的主体经济形态的发展创造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以工业化的逻辑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再工业化进程。传统产业是指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发展起来,已经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产业。改造传统是对传统产业的再工业化过程,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激发出传统工业的新活力和培育出新的价值增长点。

  一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适应数字经济和智能化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扩散,加快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生产出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围绕产品的研发设计、流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提升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植入传统产业。坚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四是支持特色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是指产业规模大、集中度高、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进一步由生产加工为主向生产加工、品牌直销、研发设计并重的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特色优势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以工业化的逻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工业化任务。制造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就业弹性高、技术密集的行业特性。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引擎,集中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要以制造业构造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以高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方向,以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为标准,最终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基本保证。

  一是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要推动制造业由偏重于规模扩张向注重于提升创新能力转型,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延伸,提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二是调整制造业结构。要围绕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和专业化生产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由大变强。三是提高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要打破行业、地区、制度分割的限制,通过优惠政策的规划引导,在资本、技术、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制造业集中地。四是实现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要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带动基础装备和配套产品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五是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扶持。要完善促进制造业振兴的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在税收、资金、产品销售和设备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以工业化的逻辑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引领工业的现代化。现代制造服务业是从现代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逐步分离出来,向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所提供的各种形式专业服务的总称,是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分支。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之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表现为制造业投入的服务化和制造业产出的服务化两个方面,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是加快引导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围绕制造业的生产需要开展专业服务,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运营维护、物流运输、设备租赁等环节开展增值服务,不断提升我国现代制造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把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的融合,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业务,优化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三是促进制造服务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深化专业分工,鼓励制造服务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包,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