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历史进程中欧亚草原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020年08月14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4日第1989期 作者:

  

  编者的话: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辽阔壮美的欧亚草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摇篮,孕育了众多英雄民族和璀璨文化。草原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为历史时期各个民族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创造了重要机遇。通过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共同繁荣。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文明是多样的、流动的、包容的、创新的,而不是一元的、僵化的、排斥的、保守的。深入阐释和认识历史时期欧亚草原文明交流与互鉴,对于今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镜鉴意义。本期特别策划以“历史进程中欧亚草原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主题组织专家讨论,用意即在于此。

  多民族文化在交融中聚合创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北方草原地区有许多从事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发源、成长、壮大。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大体上指今中国境内从大兴安岭以东、以西、以南地区,经燕山、太行山北部、内蒙古高原,到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尼玛卿山、秦岭以北和以东地区。山西省、河北省、天津市北部等地区也有在地势上同北方草原地区紧密相连者。自古以来活动在这一广阔区域内的各民族,在创造了以游牧为突出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与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有着各方面的交融。

  草原文化与元上都考古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以东约20公里处,地处蒙古高原南缘,平均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交通不甚便利,每年可在此进行野外工作的时间往往不足4个月。因此,对这样一座在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草原帝国都城展开考古,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回顾元上都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欧亚草原孕育史诗文化

  史诗产生于一个民族从混沌状态中觉醒并有力量去创造一个美好世界的时代。大多数史诗虽然以某一英雄人物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但实质上表现的并非个人的狭义行为,而是一个民族整体意识和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传奇故事。我国的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以及数千年历史中出现的英雄豪杰、风云人物的辉煌感人业绩,都堪称史诗的经典题材。

  从秦汉北边水草生态看民族文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分析了世界历史进程的规律性现象,指出草原和海洋对文化交流的作用。他写道,“航海的人民很容易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他们所居住的海洋周围的四岸上去。古代的希腊航海家们曾经一度把希腊语变成地中海全部沿岸地区的流行语言”。“在太平洋上,从斐济群岛到复活节岛、从新西兰到夏威夷,几乎到处都使用一样的波利尼西亚语言,虽然自从波利尼西亚人的独木舟在隔离这些岛屿的广大洋面上定期航行的时候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许多世代了。此外,由于‘英国人统治了海洋’,在近年来英语也就变成世界流行的语言了。”汤因比指出,“在草原的周围,也有散布着同样语言的现象”。就便利交通的作用而言,草原和海洋有同样的意义。

  元净州路故城汇聚多元文化

  元净州路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城卜子村。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金史·地理志》记载,此地原名天山县,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1178),以天山县升置净州,属西京路管辖。元朝建立后,升为路级建制,设总管府,成为中书省辖地。净州路故城曾是蒙元时期沟通大漠南北的道路枢纽,经济、军事、交通地位重要,繁盛一时。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器物,可以了解元代这座草原城镇多元多样文化共生共存的历史状况。

  唐代两蕃称谓体现民族认同

  唐宋史籍中多次出现“两蕃”一词。“两蕃”所指代的具体民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城防体系反映古代中国农牧关系

  自天山东望,依次为祁连山、阴山、燕山。这些山脉是欧亚大陆东部农牧分界线的四个主要地标,草原、沙漠和戈壁穿插其间,北方主牧、南方主农,并因大气候的周期变化,形成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北区间周期移动的农牧交错地带。这一地带多有沙漠点缀其间,连同北部的广大草原,称为草原—沙漠文化带。中原王朝以历代修筑的长城和烽燧线,应对南北两个自然经济带以及生活于两侧的农牧人群的关系。由战国、秦汉至明代,留下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数道长城,并以烽燧线的形式向西沿天山南北延续至中亚地区。

  蒙古考古遗存特征鲜明

  欧亚草原历史上的三个强大草原帝国——匈奴、突厥和蒙古都兴起于蒙古高原,这些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对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国史的角度来看,至迟在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已经开始对北方长城地带进行掠夺和冲击。一直到明代,北元对北方长城地带的威胁仍然没有减弱。这迫使历代中原政权变革作战方式、提高军事实力。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源自蒙古高原的文化因素,而且同时融入了来自蒙古高原民族的基因。

  丝绸之路上的潮尔音乐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复音音乐,潮尔音乐一直激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潮尔在蒙古语中本意是和声,后将凡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多种形式的潮尔音乐统称为潮尔,相关的音乐现象称为潮尔现象。潮尔的蒙古语发音为choor,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和声等对应语词如chorus(希腊)、choral (德国)、chorus(英国)和chord(法国),其词根非常相似。这种语言现象值得回味。潮尔音乐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草原,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