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华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价值与意义
2019年08月30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30日第1768期 作者: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坚实的文化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的重大文化贡献。早在17世纪,中国的儒家经典如《论语》等传播到欧洲,为伏尔泰等诸多启蒙思想家所推崇,成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并对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我们要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梳理探究中华经典文献在西方翻译传播的历史与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诸多领域典籍的海外传播作宏观或微观的学术阐述,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研究增加理论广度与深度,为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话语空间。

  中国历史典籍“走出去”的历程 

  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史学界、文化界依旧没有跳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圈子,对中国史学和中国文化一贯的傲慢与偏见态度也没有改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理解,对中国历史著作的了解也停留在较低层次。即便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由于文字障碍等影响,他们对《二十四史》也很难说有有效的阅读;对一般人而言,没读过或很少读过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著作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代表经典是“四书五经”,历史上中国思想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也是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欧洲教会为了传教需要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于是着手翻译儒家经典。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儒家经典由此在西方得以传播,曾经引起的反响至深且巨。

  中国传统蒙学典籍西译研究  

  中国的蒙学典籍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太史作的《史籀篇》,后又有《仓颉篇》《急就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千家诗》等,数量众多。这些读物往往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普及面广。而在这些典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字经》《千字文》与《弟子规》,它们因此也是最早为西方所译介且译本数量较多的启蒙读物。据统计,《三字经》各种译本约50种,《千字文》至少16种,《弟子规》约11种。数量差异的原因显而易见:《弟子规》成书最晚,而《三字经》在时间上虽晚于《千字文》,但其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有趣不枯燥。从译介活动的兴盛程度上看,这些蒙学典籍的翻译可划为三个阶段:18—19世纪的繁荣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复兴期。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译介进入新纪元 

  中国古代不少科学技术曾在某个历史阶段领先于世界,比如天文、历算、农事、医药、建筑与工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曾借由翻译传播到西方。

  十八世纪中国医学西传及其影响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来华传教士促成了中国典籍的译介,促进了欧洲汉学的兴起。

  《黄帝内经》西传推动西方医学发展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灵枢》《素问》两部分组成,居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该典籍在黄老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学之祖”。《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今中外有约十个不同译本对《黄帝内经》的部分或整体进行译介,这些译介活动不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推进西方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良好互动。

  中国民俗文献西传四百年记 

  民俗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若从1918年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算起,民俗学的学科史刚过百年。1918年以后,民俗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大幅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献从体裁来看,大致包括神话谚语、史诗歌谣、民间故事等;从类别上来看,大致又可分为物质民俗文献、社会民俗文献和信仰民俗文献等。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早就进入了西方译者的视野。如果将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民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并于杭州刊行算作起点的话,我国民俗文献的西译和西传史已经有近四百年了。这期间,众多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及各界人士通过翻译和著述等方式,将中国的民俗文化介绍给西方。从民俗类文献的翻译和传播情况来看,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和繁荣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翻译与传播 

  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走过100年历史,百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从未停息。

  钱锺书文学与学术经典的传播与启迪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管理和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智库是连接知识和政策之间的桥梁,是决策者重要的知识参考来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可以预测,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