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县域地区,是新时代顺应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区域,亦是新形势下更多释放国内消费潜力的主要力量。当前,数字经济已进入遍地开花、繁荣发展、竞合加速新阶段,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充分建设好和利用好数字经济,成为更多区域、领域及主体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探索以数字经济建设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顺应时代主题,合乎现实所需。实践中,应科学统筹,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可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发力。
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良好的产业支撑是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旨在依靠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的作用来有效提升县域产业供给能力、支撑能力,更好满足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市场消费需求,进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结合、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一方面,立足县域实际,扩大开放,引育结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推进数字产业化。譬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甄选发展电商经济、直播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条件成熟的县域,可着力培育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发展、规模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更好对消费市场新变化进行响应,为新消费提供有效供给,可在新的竞合关系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支撑力。条件成熟的县域,可着力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另外,特色是县域产业发展的灵魂。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因地制宜、统筹谋划。这既要依靠数字技术来挖掘区域产业潜力,培育形成特色产业,并以特色创优势,让县域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成为区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推动力;也要坚持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同质发展,造成特色不特、恶性竞争。
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居民消费扩容转型。消费扩容转型是新形势下“消费马车”拉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和重要落脚点。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居民消费扩容转型,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的功能作用,更多激活和释放广大县域地区的消费活力潜力,促使“消费马车”提速增量。在推进过程中,首先,应着力提高县域居民消费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县域人力资源信息统计平台和动态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促进就业岗位供方和需方高效衔接,实现更多居民就业增收。同时,支持县域居民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辟消费能力提升新渠道,如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微经济,鼓励“兼职”“副业”增收,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就业增收等。其次,应着力引导县域居民多元消费。鼓励和支持县域居民尤其乡村居民借助电商平台开展非接触消费,如平台网购、在线团购、餐饮外卖、共享出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偏好,促进精准供给,可培育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如针对乡村教育水平偏低现状,开展在线教育,推动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针对县级医护供需矛盾,开展“线上+线下”“忙时+闲时”有机联动医护模式,实现医护资源及时共享、优化配置。最后,应着力优化县域居民消费环境。因地制宜,创新发放奖励性、鼓励性数字消费券,可更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加强县域市场消费监管,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监管平台,适时发布消费红黑榜信息,可更好引导居民消费。
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是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数字经济建设助推县域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县域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补齐县域社会治理短板,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实现生产要素更多集聚县域、县域消费潜力更多释放,并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更有力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在推进过程中,一是应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打造“智慧型”“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打破部门界限,打破条块分割,打破信息孤岛。这样不仅可实现资源共享、高效联动、便捷为民,还可实现数据与决策、服务有机统一。二是提升数字民生供给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启示着补齐公共安全、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等数字民生服务短板的必要性、紧迫性。同时,畅通人民群众民生问题反映通道,加快推动医养、教育、交通、娱乐等数字民生服务,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完善数字研判及监督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数据”发声,对社会治理效能评估、群众服务需求进行动态研判,可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接收层三者间互联互动、互促互进。完善全民数字监督体系,配合政府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及新闻媒体监督,充分建设好和利用好全民全天候全领域的自媒体监督体系。这样可促使社会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通过“数字监督”倒逼社会治理提质增效,进一步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