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求为导向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更加注重调结构、促创新和补短板的作用,对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县域调研并明确提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新基建”在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效率变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必须由依赖于资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基建”注重新技术的作用,能够提升县域经济的数字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改造升级县域传统产业,提升投入产出水平。不仅如此,“新基建”能够提升县域经济的组织运行效率。从空间看,县域范围内人口和生产力分布相对分散,要精准地制定和实施政策存在较大困难、较高成本。但是,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能够通过通信、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有利于县域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推动县域政府相关经济决策实现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提升县域经济的组织运行效率。
动能转换。一是能够拉动县域经济有效投资。当前,我国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管理水平、利用率等仍偏低,“新基建”投资需求大、建设周期长、溢出效应明显,既能提升县域范围内传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又能对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形成投资带动效应。二是能为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新基建”能够强化以县域为主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县域普及,进一步重构县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三是能为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新契机。当前,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线上娱乐、远程教育和医疗等数字型消费逆势发展,并不断向基层、向农村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城际铁路、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能够提升县域、农村与城市间的通信和交通水平,促进就业机会从中心城市向县域、农村转移,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结构优化。一是能够推动县域数字化产业的形成。以大数据为例,产业链条涉及零部件、主设备、运营商和下游应用等多个环节,在生产端能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在消费端能有效激发以教育、游戏、音乐、短视频等内容为驱动的数字化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二是能够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基建”既能够为县域经济“补短板”,又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促进要素流动,增强县域竞争力和区位优势,促进县域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阶跃升。同时,“新基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催生大量新的需求,能够促进县域产业结构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现代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模式。
“新基建”能够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效率变革、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并能够有力地激发国内需求,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新基建”机遇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增加县域范围“新基建”的投入。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先导产业是新兴的经济发展驱动力量,也是未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在以“新基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新基建”实施过程中对县域的投入,着力消除“新基建”投资落地的体制障碍,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完善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新基建”的协作共享机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保障县域“新基建”的资金投入,推动县域基础设施升级。同时,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县域基础设施结构,协调好“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县城与乡村、经济与社会、城区建设与自然保护、人口流动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等多种关系,确保“新基建”更加高效地发挥效用。
第二,利用“新基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优化县域空间布局,科学分析与估算对“新基建”的需求规模、结构等,以需求为导向解决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以“新基建”引领新技术发展,夯实县域发展基础,推动县域发展模式创新,促进新技术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增强县域经济韧性,多支点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县域立足自身特色,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融入“新基建”的全链条,提升县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
第三,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新基建”着力在硬环境补短板,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以更好地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开放竞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新基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创业创造者的积极性。同时,优化政府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效率和开放度,营造更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