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天下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
2020年10月29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9日第2036期 作者:刘玉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天下情怀是我们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的一面旗帜。这种天下情怀以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文明的家国天下观念为文化根基,以为世界谋大同为责任担当。

  人类情怀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质。立足于世界历史,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谋取出路,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的集中体现。人类情怀早在青年马克思的心中就已生根发芽。1835年8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宏大目标指引下,毅然决然走上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解放的道路,创立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成为人类精神指引的马克思主义。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根基,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天下情怀正是家国情怀的自然延展。家国天下观念源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凝聚着中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像爱家那样爱国,由爱国而兼济天下,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梯次推进序列。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礼记·大学》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表达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纵览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为人类作贡献、为世界谋大同,始终是我们党的宏伟愿景。早在1935年,毛泽东在《念奴娇·昆仑》中就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追求。1956年11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天下情怀。

  2020年,中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同各国一道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抗疫,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我们要把中国古已有之、流淌在血脉深处的天下情怀发扬光大,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中国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增添中国方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提升研究”(19YJC7100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