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聚焦四个着力点
2020年10月29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9日第2036期 作者:李敏昌 冯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使命。怎样让思政课不负重托,笔者以为当前应聚焦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聚焦五门思政必修课教学革新。关键课程无疑要站在政治高度重视和对待,但大学的学时是有限的。思政课要聚焦于利用有限的学时取得更好的效果。国内高校通常的做法是在五门思政课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有的甚至采取十几位教授同上一门思政课模式,这类模式固然有其优势和关注的热度,但其受益面有多大、组织实施的难度有多高、各高校是否都有此类资源,是值得思考的。单纯从课时角度看,一味增加课程不是长久之计。高校应集中于如何加强五门必修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着力于思维方法的引导。思政课重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完成这一任务,思政课当然责无旁贷,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是多元的,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这就需要思考大学思政课到底要教什么。笔者以为关键是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至于体系化程度低的个别知识点、非此即彼的固定化思维,应逐步被摒弃。知识点是容易遗忘的,但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

  三是要切实贯彻“三全”育人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前所未有,思政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把育人过程比喻为一条巨龙,党的领导是龙头,思政课是龙腰,其他各环节则是龙的四肢。龙头指明方向,龙腰要奋发有为,龙的四肢则要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中心。“三全”育人切中要害,针砭时弊。从环境因素看,大学生的成长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周边每个人都是他们成长的导师,高校每个人都是育人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按照木桶理论,决定问题的可能是短板,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如果不是同向同行而是背道而驰,很明显将无法形成育人的合力。当然,“三全”育人要切忌形式主义,切忌一刀切或用力不准。

  四是要强化人与人的思想交融。《意见》强调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各高校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学改革,涌现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笔者以为,翻转课堂、MOOC(慕课)等形式只能是思政课的有益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须臾离不开面对面的教育和思想交融。笔者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自然辩证法”一课时,时任老师凭一支粉笔、没有教案课件,但整个课程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当时我的直觉是,这位教师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教师还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教师主体不可或缺。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