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
2020年09月23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3日第2017期 作者:李杰锋

  随着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等数字金融业态,为人们提供更经济、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但数字金融也催生出诸多风险。提升民众金融素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也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数字金融环境。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国民金融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对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教育。

  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消费潜力、对网络事物较为敏感的群体,他们对金融的认知和使用,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倾向。然而一些常见的校园网贷、虚假理财投资等网络金融诈骗案例,暴露出大学生金融常识的缺乏。此外,个别大学生对生活支出缺乏合理的规划,再加上个别网络信贷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刺激了他们的消费欲望,使其容易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而过度消费导致负债,易使其接触非法校园贷,进而对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数字金融时代,对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要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金融知识普及,加快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

  突出高校的主导地位。在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过程中,高校发挥着主导作用。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指出,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金融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而高校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学习场所,它的综合人力资源最为丰富,几乎对所有的相关知识都有所涉猎,并且拥有各个学科门类的专门人才,在金融素养教育上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担负起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的重大任务,不断强化主导地位,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必然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金融素养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同时,开设金融相关基础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深入挖掘优质课程资源,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鼓励学科交叉性,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最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增加金融类实践实训的内容和学分,强化大学生金融实践能力训练和提升,建立有效的业务操作机制,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操作对象,利用互联网云端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构建“三全育人”模式。通过全员育人,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充分发动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立足全过程育人模式,学校将金融素养的培育融入到从学生进入校园到毕业离开校园,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的各个阶段,构建高校高水平金融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贯穿始终,真正为学生的金融素养培育工作注入强大力量源泉。加强全方位育人,紧扣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关键要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金融素养教育寓于其中。

  开设金融相关课程。课程教学是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的最基本手段。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首先需要开设金融基础课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金融风险基础知识、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信用风险知识、相关金融法律知识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基础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把握金融规律,增加学生对金融学科的兴趣,以及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此外,为顺应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还应积极开设与数字金融有关的课程,主要教授互联网P2P信贷、互联网融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营销模式以及互联网金融操作实务等内容。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增强学生对网贷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不良网贷的甄别抵制能力。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加深对数字金融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金融产品类型和风险的了解,帮助学生辨别和控制金融风险。

  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单一的金融理论课程讲授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吸收,应该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互补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开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子,并且能够立足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金融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任务教学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金融任务,在课堂上展示个人或小组成果,发挥学生对金融问题探索的主动性。小组讨论则可以进行有效互动,针对典型的金融事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现实生活中金融问题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创新教学方式,如组建一支运营团队,专门创建与金融资讯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页平台,聚焦相关金融案例,及时推送有意义的财经内容,提高学生关注度,使其在放松的心态下收获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强化专业竞赛的促进作用。竞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通过将理论学习与赛事育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求教,教与学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参赛主要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即学生组队,专业老师指导,提高竞赛专业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围绕开展金融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可以对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必要时要了解更多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使活动方案的制定、安排和执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在学生提出活动方案、实施活动计划时,针对学生的意见给予鼓励或指导,让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日常的学习和交流,将竞赛的所有相关内容放到学校网络主页或者学校教务网等网络平台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赛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供途径。以赛事为导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理性消费观教育比赛,及时纠正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勤俭节约意识。

  深化校企合作。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高校应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整合优化校企资源,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的层次与深度。首先,高校可以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聘请金融专家开设金融理论前沿讲座或课程,通过开设指导性讲座,给大学生以切实的人生指导,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方式;通过开设学术性讲座,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鼓励学校教师参与到金融企业运作中去,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从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