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联动促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0年09月16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6日总第2012期 作者:左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和担当,既要成为承载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也要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引领和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挥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  发挥自身优势

  黄河流域面积广袤,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间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中心城市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市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

  从流域角度看,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因此不应简单地要求各中心城市同步发展。例如,上游兰州、西宁等中心城市所处生态保护地区,承担更多的是综合服务功能,为区域间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流动和交换提供便利条件;中、下游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所处城镇密集区和经济发展优势区,应增强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带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区域角度看,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中心城市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处于初期阶段的中心城市能够集聚大量高端要素和优势资源,对周边区域形成集聚效应;处于中期阶段的中心城市,各种要素的过度集聚往往会导致聚集不经济,而资源要素向周边区域扩散,产生辐射效应,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例如,银川正处于集聚周边要素资源的发展阶段,济南要素资源已经开始向周边区域扩散,处于扩散效应显现、集聚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的阶段。从自身发展角度看,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和基础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  确保绿色促进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黄河流域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沿黄各中心城市都有责任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深入践行“两山论”,建设生态家园、筑牢绿色屏障、守护黄河安澜。

  黄河的水资源有限,但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多数处于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急剧加速集聚阶段,用水量需求巨大。在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城市发展将面临新挑战,水资源将成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在新的发展阶段,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贯彻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思想。为此,一方面,各中心城市应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时,把握人口流动的规律和趋势,精准测算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人口增长的规模和产业发展的潜力,使人口、产业、环境、水资源相匹配。另一方面,各中心城市应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挖掘城市节水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黄河是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心城市要建成人民的幸福城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各中心城市应加强三区三线的管控,处理好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将生态保护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和发展主色。

  坚持流域联动  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要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真正成为流域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就必须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以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推动沿黄地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推动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联动发展,需要整合城市间的优势资源。通过中心城市之间的强强联手,牵手相邻中小城市,推动城市功能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小区域的联动,在小联动的基础上推进更大范围的联动发展。例如,郑州、洛阳、西安发展基础较好、区位相近,可以探索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隆起带,带动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联动发展。同时,通过整合流域间的资源,可加强与流域外城市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山东众多优良港口的优势,发展铁海联运、公空联运,构建黄河流域对外通道,加大对外开放。

  推动中心城市联动发展,要在重点领域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共保共建共治,各中心城市应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教育医疗联动发展,应破解公共服务区域性结构失衡、圈层式递减的矛盾。推动产业互补联动发展,应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基础,准确定位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协作紧密、集约高效的产业板块,从而释放产业空间集聚效应、重组效应和溢出效应,打造黄河流域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

  开展文化宣传  打造城市特色标杆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在这里孕育。从夏朝到宋朝南迁前的3000年间,历代的都城在黄河流域横轴上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一带东西迁移,西安、洛阳等城市延续至今。这些城市在黄河文化中的引领地位,决定了其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应把中心城市建设成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华夏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繁荣复兴黄河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由于各中心城市的历史积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底蕴不同、文化影响不同,在弘扬黄河文化、彰显黄河精神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各中心城市应在黄河文化中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开展黄河文化宣传,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和符号的文化标杆。例如,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集聚力量打造了大唐文化,赋予城市“唐文化”的标签,使国外游客将其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为弘扬黄河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市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传承的基因,应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心城市应保护好文化遗存,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向文化经济优势。同时,应加强上、中、下游联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建立黄河流域大遗址保护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中我国内陆节点城市功能响应与提升研究”(19CJL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