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评估与指标体系建设
2020年09月09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9日总第2007期 作者:游腾飞

  当今以国家为评估对象的指标体系为数不少,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减贫等各方面。一般来说,受到概念化、数据获取难度、指标代表性等因素影响,评价对象越宏观,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往往越多。“全球治理指数”在构建上充分借鉴了这些指数的优劣,并针对全球治理的客观状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对于该项目运行七年来的经验,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总结和思考。

  指标体系应瞄准三大目标

  无论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还是一项“产品”,指标体系的存续和发展都需要依靠其自身价值。从“全球治理指数”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指标体系的发展与下述三方面目标的统一密切相关。

  第一重目标是为学界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产品。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全球治理指数”提供了全球190个国家的历年数据,其所构成的面板数据已成为学界有关研究的重要素材。未来,在基于指标体系打造的交互性数据库上线后,该指数将为学界提供更加便利的研究资料。

  第二重目标是深化全球治理。指标体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评估结果(特别是排名)本身,而在于其背后所隐含的结构性力量:排名的展示将对排名靠后的评估对象形成无形压力,促使其改进工作。结构性力量的另一表现是设定发展轨道,促使各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全球治理机制。

  第三重目标是服务国家战略。在近年来各国民粹主义抬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国际政治愈发演变为话语权政治。面对国际环境趋于紧张的现状,中国更需要依靠话语权对外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此时,客观数据所能提供的话语分量显然强于列举式表述。而在指标体系的检视下,一些国家的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行径也将暴露无遗。

  让指标体系更具“力量”

  通过客观性指标获得“力量”,是“全球治理指数”的一个重要经验。当前大多数以国家为评估对象的指标体系属于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需依赖访谈或专家评分)结合型,“全球清廉指数”等指数则完全是主观型的,靠专家感知打分。“全球治理指数”的指标体系构成全部为客观数据,唯一依赖专家评估的是各项指标的权重关系。

  提升全球治理指数“力量”的另一个途径是以全球广为认可的定义对测量目标进行概念化。全球治理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如何理解全球治理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测量全球治理,本身就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热点。全球治理指数在研发过程中,参考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研究成果,力求取得学界的“最大公约数”。自发布以来,该指数的“机制”“绩效”“决策”“责任”四分法及其相应具体指标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全球治理危机为指标体系提出新任务

  近年来,难民问题、气候问题以及疫情叠加影响,对卫生、气候和经济等全球治理的主要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近段时间以来,甚至不乏学者探讨“全球化终结”的命题。全球治理危机是一场系统性危机,指数项目虽不能对应对危机发挥关键作用,但仍应尝试发挥必要价值。近年来,全球治理指数有两点经验。

  一方面是结合年度数据发布专项报告以提高报告的影响力。项目组尝试在全球年度报告及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全球治理高级别论坛发布专项报告。实践表明,由于专项报告对应的事件具有全球关注度,因此此类报告在峰会相关平行论坛等场合发布,往往能借助内外两个渠道(参会者和媒体)对国内外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项目组再次尝试结合相关高层论坛发布了《中国抗疫经验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未来:全球卫生治理报告》,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是在报告中依托数据开展分析,并在呈现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努力将报告内容进行深化。单纯数据描述本身虽然能够说明许多趋势和问题,但结合数据进行拓展和分析,能够显著强化数据的力量。近两年中,全球治理指数项目的年度报告和一些专题报告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形成主题报告,以深挖数据,提出一系列观点和看法。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