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总结国际发展经验,开展深入分析,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政策措施和重点改革任务。图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畔的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园区。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在部署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时强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根据这一部署,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总结国际发展经验,开展深入分析,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示范性的政策措施和重点改革任务。国际城市副中心建设始于20世纪初的伦敦、巴黎、洛杉矶等世界著名大都市,建设目的旨在吸收主城区部分人口、接纳主城区部分产业和分担主城区部分功能。总结国际上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的政府改革经验和教训,一定意义上可以避免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总体上,根据“规划、建设、治理、发展”这四个维度,可以将目前国际上在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国际学界分析较为充足的政府深化改革措施,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规划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充分吸收政府外部智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国际城市副中心规划过程中,一个典型特征是充分吸收包括智库、专业规划机构在内的意见,以提高决策科学性,从而避免明显有违客观土地、经济、环境发展规律的错误决策。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民意、开展民众意见征询和听证以提高决策民主性,从而提前设计和应对政府决策者未预料到的民生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公共舆论危机和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外部智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可以发挥研究咨询机构独立性、专业性的优势,使规划结果更加科学、独立、客观、公正,并且能够更好地向政府部门传递良性压力。此外,在规划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普通民众的智慧与意见,避免出现城市副中心规划过程中的决策盲点。从国际情况来看,利用政府外部智慧已经成为基本常态和程序式表达,其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决策更科学、改革政策更符合实际、政策更好落地,并能最大化地实现政府对自身的监督与促进。
第二,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坚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政策变动频繁,政府机构与地方或外部利益团体联系过于紧密,导致钱权交易、错误决策、激发社会矛盾等问题。根据西方国家一些城市政府的发展经验,城市副中心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着重提高政府透明度,主动及时地公开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决策,稳定民众与企业对政府决策的预期,避免过度恐慌和非理性决策。其次,加强官员问责,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对责任人依法处罚。再次,精简办事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管制程序,从而为民众与企业办事营造良好环境。最后,提升政府回应性,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渠道接收民众与企业针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当作出的决策受到民意抵制时,应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商咨询,在坚持副中心建设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人民性。
第三,在治理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内部与外部协作。协作治理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实践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协作治理,可以分为政府内部协作与政府外部协作两个方面。政府内部协作包含纵向政府协作与横向政府协作。例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与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充分协调,避免权责不清或相互扯皮。同时也应与横向不同辖区的政府处理好政治、经济或人口等方面的竞争关系,避免资源乱置或资源浪费。政府在社会中的协作对象则包括民众、企业、社会组织。政府与民众协作治理,意味着在个体层面、团体层面和集体层面开展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设计、实施和反馈过程的参与。政府与企业协作治理,意味着政府充分借助企业的资金、专业技术等资源,共同参与公共产品的建设与提供,例如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不断兴起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主要是指社会上各类研究机构、非营利组织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一同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第四,在发展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时代前沿技术,倡导智慧发展。纵观发达国家城市副中心建设,它们都充分借助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21世纪,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在内的诸多著名城市,都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倡导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指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子物联网传感器收集数据,然后使用从这些数据中获得的信息来有效管理资产、资源和服务的市区。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以监视和管理交通和运输系统、发电厂、供水网络、废物管理、犯罪侦查、信息系统、学校、图书馆、医院和其他社区服务。智慧城市概念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连接到电子物联网络的各种物理设备进行集成,以优化城市运营和服务的效率。智慧城市技术使城市官员可以直接与社区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交互,并监视城市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城市的发展情况。该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服务的质量、性能和交互性,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增进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以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平等、人口老龄化、城市人口增长、住房紧张以及公共财政压力等方面的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