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城乡融合、均衡发展急需科技支撑引领。但是,我国科技资源较为密集地分布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大中城市,分布在具有效率优势的二三产业,广大农村和弱势农业科技资源相对较少,城乡科技资源配置失衡及科技成果向农业农村转化机制不畅,已经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打破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通科技要素向乡村流动通道,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对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农业科技园区是为了展示农业科技创新最新成果,聚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及产业化经营模式。例如,以色列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结合建立了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农场,日本建立了展示农业高新技术的“空中菜园”。世界各国因地制宜创办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架起了城镇科技资源向乡村流动的桥梁,搭建了城镇科技成果在农村展示应用的平台,加速了城镇科技创新要素与农村产业有机结合,推进了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年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要素聚集平台、技术集成示范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成为引导城镇科技资源向农村农业流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应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用。针对乡村产业振兴科技需求,结合城乡科技要素流动特点与规律,创新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制定有利于创新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聚集的人事制度、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园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吸引聚集城镇科技资源的能力,把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城镇科技创新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聚集的桥头堡。
培育“星创天地”,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星创天地”是针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需要打造的新型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是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是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星创天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农业科技型企业为创建主体,针对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资源,面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农村创客,创建的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创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星创天地”可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优秀人才为“星创天地”的创业导师,引导城镇高级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金融、信息、法律等综合服务,引导城镇资本向农村、农业转移。因此,可通过发挥“星创天地”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向农村流动的作用,选择产业基础好、科技支撑能力强、专业服务团队稳定、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完善、支撑保障机制健全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实体,创建一批“星创天地”,营造低成本、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提升“星创天地”聚集创新创业资源的能力,把“星创天地”打造成城镇创新创业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配置的运输站。
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引导科技人才向农业农村配置。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经实践验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农业科技制度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筛选一批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并派遣他们到农村服务。这不仅搭建起了农村科技服务及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了科技成果向农业农村快速转化通道,加速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借助科技特派员这一载体,可以把城镇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植入农业农村,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因此,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这就需要健全支持机制,制定优惠政策,解决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的后顾之忧,重点围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组织城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引导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技术领办经济实体,集聚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引进、集成、熟化及转化,逐步把科技特派员培养成引导城镇科技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领头羊。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