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有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
2020年09月09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9日总第2007期 作者:耿卫新

  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科学有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既是满足国家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与利益诉求,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和支撑。

  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乡村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城乡关系的反映,是在一定的城乡关系形态下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长久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投身建设的积极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动不断加速,乡村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改变,对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产生冲击,引发了诸如农村空心化、精英人才流失、传统文化断裂、社会道德滑坡等“农村病”,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更是层出不穷。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可以有效化解乡村经济社会产生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开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通过激发和引导农民勤勉、自助与合作的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调动农民群众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探索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乡关系发展也站在了新的起点,正在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转变治理思维,丰富治理主体,创新治理实践,探索乡村治理的新方式和新方向,助力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创新乡村治理理念。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将社会治理区分为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并在两个方面实行不同的制度,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背离的。因此,乡村治理应该打破就乡村治理乡村的思路,在理念上规避城乡分治的治理逻辑,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治理和城乡民生服务一条龙。一方面,应健全城市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减少乡村治理的人力和资源流失;另一方面,党和国家提出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加大了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乡村治理应配合农业企业,为农业企业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外来资本、资源的注入,乡村治理应以农民为主体,将农民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乡贤精英等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之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乡村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治理才会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因此必须根据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实际和乡村治理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继续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全面覆盖、有效覆盖上下功夫,把支部和党的建设放到各种农民社会组织和农业服务组织上,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辐射带动作用,让党组织与农村各类组织协作共赢、相得益彰。

  激活村民自治体制。中国的总体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城乡不均衡发展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消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目的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非消除城乡差别。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乡村治理必须立足乡村现实,采取村民自治这一低成本的高效模式。推行村民自治,就是通过引导农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激活村民自治体制,首先,应尊重农民的主体性,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将农民群体的主体性权利置于乡村社会治理逻辑中,从农民的主体性需求出发改善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其次,注重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和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内生性自治组织的培育,来解决当前乡村空心化、农民个体化、社会组织松散化的问题,重建乡村社会团结。最后,培育社会组织,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尤其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使社会组织成为基层政府的有力帮手。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随着社会的加快转型,乡村社会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单一的治理方式无疑难以应对差异化、多元化的社会现实。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信息的传输方式,基于大数据构建的智能化治理体系应成为乡村治理的创新趋向。我们应主动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大势,合理运用智能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智能化再造,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基于此,应继续提高乡村的网络覆盖面,为后续科学化、智能化治理搭建基础;加快推进实施“互联网+农村”战略,在乡村电子政务、数字化乡村、农村电商、“互联网+”建设过程中,与乡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乡村社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以方便农村居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建设信息化治理平台,在现代科技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