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的最新论述
2020年06月19日 0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9日第1951期 作者:李刚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的陕西行,先后考察了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谷等,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就秦岭及其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高瞻远瞩,丰富深刻,形成了独特的“秦岭观”。习近平的“秦岭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要高度重视
  秦岭中华民族“祖脉”地位
  
  秦岭是中华山川大地鲜明的绿色“地标”。中华大地,山川众多,观其大者,无非围绕一山(秦岭)两河(黄河、长江)展开而成南北;中华地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秦岭仿佛游龙,像巨型一字而横亘中华大地(故称“太一岭”),奔向大海,形成中国山川“轴心”和“脊梁”,是天然的“中国中央国家地质公园” “天然基因库”。秦岭的“来龙去脉”,起自昆仑山,左有天山、祁连山、阴山山脉,北有阿尔泰山,伴以贺兰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右为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宛若游龙,向东施展,主脉落于陕西境内终南山,然后东出中原,一分为三,四面散开,形成井字体的山脉体系。秦岭以山川高低走势而有“脉”,有如飘“龙”,实乃中华之“脊梁”。 

  秦岭是承载中华民族“生命共同体”的“祖脉”。山是“龙”之势,水乃“龙”之血,山环水绕,形成中华大地山川林田湖草与中华民族子孙最大的“生命共同体”。“祖”者,初也,本也。秦岭乃中华万山之初、之本,故谓之“祖脉”。秦岭左牵黄河,右挽长江,逶迤磅礴,共同形成中华大地“一山两河”的地理格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秦岭生态的繁盛,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习近平称秦岭为“中华民族之祖脉”,是对秦岭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特殊地位与贡献的高度概括、科学总结和理性升华。
  
  要深刻认识“祖脉”秦岭的
  “中华文化象征”意义
  
  秦岭是中华文明绽放的舞台。纵观历史,似乎再无秦岭这样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如此深远的山系,它与黄河、长江共同发源于昆仑脚下,共同孕育并护佑了华夏儿女。从三皇到五帝,从夏商到周秦汉唐,从宋元明清到如今;由西向东、由北到南,文明转移,文化变迁,人事代谢,无不是围绕着秦岭南北,上演中国历史发展大戏。正如柳宗元所言:“中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而远扬。”秦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际会,历史沧桑积淀于秦岭山川,秦岭成为中华文化根脉所系,寄托文化情结的符号。

  “秦岭三千里,文化五千年。”从女娲、华胥、共工神话传说到儒、释、道,从传统到当代文化,无不浸润秦岭的因子。老子讲经楼观台,道教产生于秦岭山中,道教祖庭秦岭多有;儒家孔子“从周”,东汉经学家马融,魏晋傅玄,北宋张载,明清李颙,儒学大师人才辈出于秦岭山下,四书五经演绎于秦岭南北;佛教几大宗初祖祖庭分布于秦岭脚下或秦岭山里。秦岭成为儒、道、释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地标。秦岭荟萃了山的精华,凝聚了水的传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秦岭“祖脉”映射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化基调,涵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有诗情画意的生命绽放,有雄浑厚重的中国气魄,有血与火的历史担当,有坚忍不拔的中国精神,有刚劲崇高的奉献品格;回荡着豪迈悲壮的歌声,讲述着继往开来的中国故事,彰显着改革创新的新篇章,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
  
  要充分保护
  中华民族“生命源泉”秦岭生态
  
  秦岭是中华大地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央水塔”“绿色水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源泉和“金山银山”。“祖脉”秦岭,居中华山川之脊,与淮河一线,形成了鲜明的中国地理上的温度、气候、地形的南北分水岭,也是沟通南北气流、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天”“地”调节阀。秦岭以南多雨,秦岭以北干旱;南方宜稻,北方种麦;南则湿润,北则干燥,形成了南北差异。秦岭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过滤南北冷暖、温差,调和、酝酿南、北环境。这一天然生态屏障,草木丛生,森林茂密,动物生息,川流不息,多种珍禽异兽在此栖息,千余种珍稀植物在此绵延,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生态“蓄水池”和“绿色水库”,南北气候的“调节阀”;秦岭作为主干,滋养黄河、长江,秦岭的小溪大川,汇聚成黄河、长江的滔滔江水,养育中华儿女,“泽被天下”。秦岭雄踞中华之脊,是一个庞大的永续发展的蓄水、配水自循环系统,供给和调节黄河、长江水流。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岭就是最好阐释。秦岭是中华“祖山”、生态“水塔”、生命“源泉”、民族“命脉”,像中华民族的生命和“眼睛”一样。秦岭山区的脱贫攻坚,就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木耳、茶叶等绿色产业。习近平深情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人不负秦岭,秦岭何曾负于人? 

  要从“国之大者”“根本大计”看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央水塔”“中华文化象征”,居天下之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永续发展,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根本大计”。针对“秦岭违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指示,但一些地方政府仍未能坚决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一抓到底,扭住问题不松手。习近平的“秦岭观”,再次重申秦岭生态的战略地位,强调关键要从“国之大者”着眼,了解党中央之所想,全国建设如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秦岭,考虑的是“国之大者”。

  习近平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切勿重蹈覆辙”。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习近平的“秦岭观”为指导,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以最严格的制度治理秦岭生态问题,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决不能给后人留下骂名。要从“国之大者”的高度,决不姑息无视破坏秦岭生态的事件和行为,守好秦岭生态保护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从“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挂念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立意高远的“秦岭观”,对保护、建设“美丽秦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2018A09)、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中国智慧’”(2019Z06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