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和屯及辖区噶珊考
2020年05月11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1日第1922期 作者:綦岩

  和屯即满文hoton,汉译城;噶珊即满文gaxan,汉译村屯。三姓和屯因坐落辽金古城遗址故地被称为和吞噶珊即满文hoton gaxan,汉译古城屯。三姓和屯位于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该城三面江流环绕,扼水陆交通要冲。康熙五十三年(1714)编制佐领并筑城,雍正五年(1727)添设副协领,雍正十年改设副都统衙门管理黑龙江与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及南北鄂霍次克海海域和诸岛。三姓辖区噶珊密集、民族众多,是清代东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承担巡边防患与贡貂赏乌绫的职责。前辈学人多着力副都统衙门的行政职能、民族交往及经济贸易研究,未能全面利用相关满文材料,因此对该地区的城镇和村屯缺乏考证,也没有从城镇与村屯关系角度审视基层组织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机制。和屯设治赈济边民,稳边兴边;基层组织噶珊捍卫国家陆疆与海疆主权,守边固边。所以,我们通过《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与《皇舆全览图》等满文资料详细考订三姓和屯及辖区噶珊,为进一步研究清代国家对东北边疆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奠定基础。

  三姓和屯外部空间形态为单层结构城垣,无内外城之分。《八旗通志》载“土城,城周围四百丈”;《钦定八旗通志》载“照白都讷例筑造土城,周围一千二十六丈,计五里七分”;《盛京通志》载“城在吉林东北九百三十六里。周围五里,高七尺,池深七尺,广八尺”;《吉林外记》载“四围筑土为墙。方一丈二十六丈,基宽五尺,顶宽二尺五寸,高七尺,东南西北各一门”。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扩建并升级三姓和屯城垣“高九尺,宽七尺,垛口宽三尺,周围五里七分,门四”。可见,该城城垣质地为土城、周长五里、形状为正方形;城垣高七尺、基宽五尺、顶宽二尺五寸;东南西北各一门。

  三姓和屯衙署居于城内正中,迎正南修建南北大街,“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着无论东南西北四向,总以高低为吉”,除衙门公堂外,还有印房、库、军器房、档案房、贡物房。衙门公堂位于正中,其余办事机构分列左右。副都统衙门在城内中间,鹰房五间,在署外东南处。监狱分布于内城偏西,教场演武厅设于城之东门外东南处,火药军器库早期设城北门内路西,后期设外城。官仓库、义仓多设城东南或西南,城内外无定制。依据文崇东南的观念,学校居城内东南,有三到六间房,周围建孔子庙、文昌庙、魁星楼等文化设施,满汉官学和私学各有教学场所。官方祭祀场所受汉人影响设昭武祠、昭忠祠,民间祭祀场所多供奉关帝、城隍、财神、山神、河神、龙王神、马王神、药神,其中关帝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城内外各一处。督捕厅在城西大街北胡同路东,永凝社、办事处在城西路北。民宅和工商业店铺多居于外城,“城内无街市,惟西门外街市甚盛”。税课司房三间,周围土墙三十一丈,在城之西门外十字街西路北。护江关、税局在城东三十里。

  三姓和屯在清代经常遭遇水灾,造成城内房屋受损。乾隆三十年(1765)“三姓、打牲乌拉、额木赫索罗旗丁房屋被水冲塌一百六十四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姓等处六月多雨,河水漫溢,城庄、田庐被淹,颗粒无收,城内水深数丈,旗民资蓄皆被冲失,十分严重”;光绪三年(1877)“三姓地方江河涨水,城乡居民住房倒塌甚多”;光绪十七年 “墨尔根、布特哈、茂兴等二十七站入秋后苦霪雨。三姓地方霪雨连绵”;光绪二十六年 “三姓地区江河水涨,城民田庐被淹”。三姓和屯饱受水灾之苦、房屋频繁损毁的原因在于,该地区城址沿江,地势较低,易受风雨侵蚀、江水冲刷,加之所建房屋并未在国家规定年限内保固。

  尽管如此,因为三姓和屯的重要地理位置,其重新修葺也较为频繁。三姓和屯辖区气候严寒,盛产落叶松和桦树等木材,城垣、衙署与官房的修葺就地取材,以水路运输为主;边外驻防城相互调援修葺,以八旗官兵为主军民合筑。对于该地官员而言,修葺城内受损房屋成为其公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在官员交替之际,也需要检查城内房屋是否修葺完毕,“新修城垣地方官遇有升迁离任,将有无坍塌之处交代于接任官,如交代不明致有坍坏,仍著前任官修补”。这种情况导致了城内房屋的集中修葺多在朝廷整顿边城和官员交替之际,如乾隆十二年宁古塔副都统依伦泰到任后便修葺了宁古塔副都统统辖区三姓和屯等城垣衙署官房。修葺费用为军民集资,至“乾隆十七年改为官修”。

  噶珊是延续明代卫所制度,落实清代边民姓长制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其长官为噶珊达即满文gaxan i da,汉译乡长。噶珊与穆昆相互交织,形成穆昆达、噶珊达、子弟、白丁的等级组织结构,其中穆昆达和噶珊达属于清代官方的职位,官给顶戴、文凭,颁发满文札付,管理辖区贡貂赏乌绫、族籍、户籍及其他不法不平诸事。三姓辖区噶珊逐水而居,特色鲜明,集中于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下游南岸、乌苏里江流域两岸以及库页岛,肩负驿站传递与军事防御职能。三姓和屯及辖区噶珊对于跨界民族与清代赫哲费雅喀人等相关问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尚缺少考证。笔者据《皇舆全览图》等满文舆图考证,噶珊按流域交汇处和临时衙署均分六段,自西向东依次为和吞噶珊以西、和吞噶珊至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至墪墪噶珊、墪墪噶珊至奇集噶珊、奇集噶珊至黑龙江入海口。其中,和吞噶珊至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水波不兴噶珊聚集,北岸分布巴兰、布尔和、哈丹、都卡、布雅、鄂里米、西尔巴达、噶尔廷、科而齐,南岸分布书尔、小瓦丹、大瓦丹、大珠尔、小珠尔、白石、穆书图库、欧掐、佛和伦、玛纳哈、佳穆斯、殷达穆、尼玛奇、伊车苏苏、额殷莽阿、得衣亨、温康亨、模和罗、喀尔喀莫、哲克图库。乌苏里江流域分布而号、德克登吉、佛匪、锡而古臣等噶珊;库页岛分布拉哈、特肯、伊对、普隆霭、额里野、皮图伦、萨伊等“六姓十八村一百四十六户四百五十壮丁”。

  三姓和屯及辖区噶珊在清代的守边固边、稳边兴边、维护国家领土和版图安全、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们对于清代满文档案与满文舆图的进一步解读,不但可以厘清相关的建制和活动情况,更有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清代东北边疆治理体系。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龙江精神铸魂育人机制研究”(19ZSH073)、“清代雅克萨满文资料整理与研究”(18ZSC27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