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2020年12月10日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0日第2066期 作者:李勇

  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如何立足时代要求、革新教育理念、完善资助制度,构建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坚持精准施策 完善制度建设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民生水平的重要体现。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当前资助工作的对象、方式、资源、功效等各方面现状,既要聚焦矛盾、认清现实,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孤立、片面地就资助看资助,要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维护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角度审视,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要遵循科学性、可对比性、动态完善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把握实际、细致分析、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贫困度综合评判递阶层次模型,据实测定每个学生的贫困度,科学构建贫困生认定体系标准,确保应助尽助全覆盖,筑牢学生资助的“固本保障”作用。

  从国家对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看,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育”的功能,通过建立专项资助制度,支持和鼓励更多青年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突出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专业学生资助金的“含金量”,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人力基础和资源保障,发挥学生资助的“奖优引领”功能。

  从后扶贫时代的大背景谋划,学生资助要把握“易助易退、可多可少、灵活严格”的原则,辩证看待“贫”与“不贫”的现实,准确把握“助”与“不助”的关系,建立“可入可出”的动态数据库、“可多可少”的资金发放簿和严格规范的进退程序表,体现学生资助的“动态调节”效果。

  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出发,要建立“助学·筑梦·铸人”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把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借助校内外媒体资源,挖掘资助育人典型、讲好资助育人故事、宣传资助育人事迹,彰显学生资助的“精神激励”价值。

  坚持协同联动 提升育人质量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根据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新趋势新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资助育人、为什么要资助育人和怎样资助育人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既要正视全体学生学习发展的普遍需求,不断拓展育人载体和路径,又要聚焦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增强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统筹品格塑造元素,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一致。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任务,变“被动”为“主动”,运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载体,嫁接学生需求,柔性输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等一系列“壮骨强身”的营养,烹饪一道立德、增智、固本、润心、强能的“营养大餐”,让“扶困”与“扶智”“扶志”相促进。

  其次,要构筑实践参与机制,坚持发展性与保障性相匹配。把勤工助学作为进行劳动教育、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和道德观,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再次,要搭建互助激励平台,坚持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把学校一切事关学生的事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让学生在共同商议、相互补台、相互帮助中共同完成学习实践任务,培养集体意识、增强责任担当、学会团结合作、懂得关爱他人。

  最后,要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把朋辈教育引入思想引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朋辈之间代沟小、共性大的优势,建立不同年级、不同特长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让每个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积聚发展潜能,实现人生梦想。

  坚持实事求是 强化底线保障

  资助育人工作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对学生资助投入的增大,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把好事办好。让资助成为学生发展的最有力保障,确保资助金的安全使用和育人效应的最大发挥,在“守底保底”的同时,实现“有为有力”。

  在管理设计层面,要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定不同高校的办学成本,合理分配资助项目比例和金额,并针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贫困程度的校际差距,制定不同的学费标准和资助标准,确保资助资金的分配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高校的需求。

  在资金来源层面,要研究制定符合新时代企事业单位捐资助学实际的免税优惠制度政策,积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团体和个人设立助学基金,形成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共投共建共享的多层面、交互式资金体系。

  在监督监管层面,要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资助制度、资助条件,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帮助与温暖。要把制度和规矩摆在前面,规范资助金申报、发放、管理等环节。坚持常态化的抽查检查,不让侥幸和懈怠思想露头冒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绿色、通畅、温暖、阳光”。

  在效能评价层面,要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劳动技能和法治思维作为重要参考,注重用爱国情怀激发精准资助的“正能量”、用知识增长检验精准资助的“长计划”、用能力提升衡量精准资助的“硬指标”,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争优不争穷。要让学生理性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合乎法律、道德的方式方法获得自身幸福,体现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