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极端贫困
2020年12月10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0日第2066期 作者:牛小芊/编译

  近日,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与发展项目主任霍米·卡拉斯(Homi Kharas)于官网刊文,探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极端贫困带来的影响。卡拉斯认为,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该问题的全部答案。通常来说,贫困数据由家庭调查得出,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在很多国家都难以进行适当的家庭调查。影响贫困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对2020年及以后的贫困状况作出最新估测,根据该估测可以了解疫情对贫困带来的影响。

  IMF估测结果令人警醒

  根据IMF202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及世界银行全球贫困监测在线分析工具(PovcalNet)得出的统计数据,2019年有6.5亿人口处在极度贫困当中,基于潜在的增长轨迹,大多数国家的减贫进程正稳步推进,贫困人口总数也在稳步下降。但当前的减贫进程正在放缓。相对而言,2019年的表现要好于预期,即全球贫困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不过,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走弱将对减贫进程带来根本性影响。

  与2019年相比,2020年贫困人口将增加1.2亿。随着2021年经济回暖,贫困人口将有所减少,但从长期来看,新增加的贫困人口有一半将陷入永久性贫困。到2030年,贫困人口数量仍将比贫困基数多出6000万。

  卡拉斯列举了2020年极端收入贫困人口增加可能性最高的10个国家。其中,印度的情况无疑是最糟糕的。2020年印度人均GDP增长率已下调至-11%,是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一下调对已处于倒退趋势的减贫进程无异于雪上加霜,2020年印度贫困人口将增加8500万。印度将重新戴上本已让位于尼日利亚的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帽子。

  中国经济实现V型复苏

  人们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是暂时的,而中国经济实现的V型复苏正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大部分国家承受的经济损失可能是长期的,而这也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所要面临的现实风险。短期内,这些家庭不得不接受生活日渐贫困的现实,其中有些家庭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变卖资产,或接受政府、亲属和邻居的帮助。但从长期来看,贫困会带来永久性创伤,如家庭成员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损和学龄儿童失学等。因此,尽管所有警示都与长达十年的经济预测有关,但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带来的长期影响也有助于估测经济变化。

  卡拉斯估测,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国家的贫困现状可能会带来严重、持久的影响。除了委内瑞拉和也门,其他受到严重影响的国家均在非洲。在卡拉斯的估测中,孟加拉国、印度和菲律宾并未出现严重影响,因为亚洲的经济增长率更高,因此经济衰退对贫困带来的影响将很快得到扭转。相反,由于卡拉斯预测非洲国家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因此疫情带来的影响可能长达数年。部分贫困指数较高的国家,如尼日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预计两国2030年的贫困人口总数将超过2020年。

  援助贫困家庭是当务之急

  尽管上述贫困趋势不容乐观,但并非不可改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快速、有效地对贫困家庭提供现金援助。目前,一些国家已将有资格接受社会援助的家庭的数据备案,以便将现金直接转入其银行账户或手机钱包,方便这些家庭及时提取现金。

  例如,巴基斯坦已于2020年4月推出萨斯(Ehsaas)紧急现金计划,旨在为1200万家庭提供每户约75美元的现金援助。由于巴基斯坦实行了国家注册机制,所有家庭只需发送短信并提供个人ID便可了解是否有资格接受援助。根据社会经济大数据,国家将对诸如出国旅行、车辆登记和手机月账单等简单标准进行交叉检查,以确定是否符合条件。一旦确认资格,每位家庭成员均可使用先前派发的ID在1.8万余家银行分支机构中提取现金。

  其他国家也正在竭力改善这一状况。世界上最大的数字ID系统是印度身份证管理局开展的身份识别项目(又称Aadhar计划),注册总人数超过12亿。非洲正在启动一项名为“登月计划”的数字化工程,计划在10年内以最低成本让所有的非洲人完成注册。如果该系统得以运作,耗资将高达1000亿美元。

  这一贫困缺口可由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资金补齐,其中的一半来自私人贷款。这一数字仅为发达经济体保护本国民众和企业免受疫情影响的总支出(11万亿美元)的约1%,相当于IMF预测的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总花费(2.5万亿美元)中的一小部分。此外,受疫情拖累的全球减贫进程并非完全由技术或财政因素所致,还有政治意愿和国际领导力的原因。

  (牛小芊/编译)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