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与理路设计
2020年12月10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0日第2066期 作者:李力 王秀珍

图片来源:CFP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探索实现路径,是践行实践育人的应有之义。

  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强化实践能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实践育人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能够真正感受到国家在改革发展、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中的领导力与影响力,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从而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实践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来到社区、奔赴生产劳动一线,与基层劳动者在一起感受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养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民、尊重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就业和择业树立目标、提供指南。实践育人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通过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生、了解时代的同时,才能真正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的时代内涵。

  强化实践能够检验学生专业所学,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知识储备和理论积累,而实践育人能够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感知事物不断的发展变化,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育人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快速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实践育人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意识,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把握正确的方向。

  强化实践能够培育学生奉献精神,助力学生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要在各项实践任务和工作中实现自我,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展现自我魅力和形象,追求卓越,做细做实每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每项任务,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团队配合协作是推动工作的重要力量,学生要在团队配合协作的各类活动中奉献小我。学生在团队中参加各类实践,完成各项工作,真心服务他人,甘于奉献小我,可以更好地塑造个体精神品质,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学生要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中成就大我,将“受教育、长才干”与“作贡献”辩证统一起来。接受良好教育,提升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为追求,才能获得受教育的持续动力、把握增长才干的正确方向。二者相辅相成,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就人生的梦想。

  实践育人的理路设计

  加强制度设计,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确定基本模式与方向,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整体规划、整体统筹、整体推进,健全实践育人的领导体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自上而下系统规划实践育人工作,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把实践育人工作的思想和理念集中体现到大学章程、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方案、教师干部职级晋升考核、学生评奖评优的全过程,多渠道加大实践育人经费的投入,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实施长远谋划的战略方针,将短期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完成短期任务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育人思路,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一步一步对标对表,逐步将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协同体系。要采取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协同机制,争取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激发社会各界的动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锻炼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要整合专业教学、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党团组织生活,使专业知识与日常教育管理有机融合,形成功能协同体系。要整合教学、宣传、管理后勤等部门资源,营造更加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形成部门协同体系。要做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校内校外互联互动的育人模式,推动协同配合体系的创设,解决实践育人中的问题。要创设最新实践平台,保障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践与社会相对接。要调动社会力量,根据需求对适合学生参与的实践育人资源进行再分配和再利用。

  突出价值引领,优化评价体系。一是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层面考量影响实践育人的因素,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因素纳入评价指标。采用多分评价模式,确定指标权重,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二是打破实践活动评价主体的局限性。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把实践参与者、实践单位、高校都纳入其中,充分调动各评价主体的积极性,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并发挥其效能。三是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整体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