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特点与实践
2020年12月04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4日第2062期 作者:欧阳丹

  心理育人作为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被纳入了“十育人”体系。正确理解心理育人的理念内涵、把握其特点以及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和自我成就感。

  在“三全育人”的框架下,正确理解心理育人的内涵。 心理育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是工作方法和手段,也是一种理念和氛围。“心理”与“育人”两者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心理”教育实现“育人”目标,通过“育人”实践促进“心理”发展,两者密切相关,高度统一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并在更深的层面真正实现学生的心理与人格健康的发展。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来指导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将育人的主体、育人的时空边界、育人的方法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统合高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全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心理育人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心理育人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要达到最终的“自助”,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只有知识和理论,再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学生也无法接受和运用。因此,心理育人强调以学生为主,凸显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主体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心理育人工作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完善自身的发展。

  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心理育人的效果不是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为考量的标准,而是看学生个体内在是否能够产生真切的心理情感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如何。心理育人以“体验式”教育为主,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内心受到触动,心理得到成长。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育人通过“行”发挥了“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内在的心理感受,这种对内心的自我体验不仅是学习心理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将知识内化构建个体心理品质的基础。

  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心理育人注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为学生创设发展心理能力的环境,促进其自我人格的完善,加强自我心理修养,激发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生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可持续性。

  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和基本遵循,促进心理育人各元素的协同发展。心理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着眼于为国家育人育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要从“育心”向“育人”深入推进。在引导帮助大学生调整消极情绪和失衡心理,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价值层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处理现实问题,提升自我认同。其次,要从“育心”向“育德”提升。心理育人不仅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快乐感受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使他们的个人意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充分挖掘心理育人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中的价值引导作用,通过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层面的引导,发挥其在育人中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和道德人格塑造价值。

  心理育人队伍的“育心”“育人”“育德”融合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与社会认识、价值理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教师要打破固有的心理学专业思想,对自身的“育人”“育德”职责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价值认识,学习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的转型变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教育、心理创伤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全面分析与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思想认识状态、道德认知水平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对价值认识、道德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升“育心”“育人”“育德”的融合能力,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心理育人总目标。

  心理育人要在“三全育人”的大框架下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其他育人体系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干部、专任教师等,都应努力树立心理育人的意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教学管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等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将心理育人元素有效地融入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高校心理育人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19BKS147)、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创新研究”(2018MS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