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改革的落脚点则在于“转”。要切实推动“三全育人”落实落地,就必须转变传统思路,重视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科学整合教育供给主体、优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从专员向全员、单一向全面、传统向现代转变,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开创“三全育人”新局面。
系统思维统合
推动供给主体从专门化向整体性转变
“全员育人”,重点是人人参与、人人育人。受传统思维影响,在学生思想素养培育上,人们往往笼统地把教育主体推向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改革的关键问题,即是转变“过于泾渭分明”的教育状态,发挥“全员育人”的协同能动作用。这就需要从教育供给的主体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专门部门向全校全员全局工作、中心工作、核心任务转变。
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同配合。高校教育中,党委是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主体,起着领导核心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主要实施者,专业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大主体,两者发挥着育人的主导作用;辅导员则是思政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发挥着不同角色的关键串联作用、学生和学校联结的桥梁纽带作用、思想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行政教辅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协同力量。各群体虽在育人方式上各有侧重,但目标是一致的。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主业”优势,就应既注重对育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更要强化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育人责任、沟通协调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独奏”转变为“大合唱”,促进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既要正向激励,又要负面问责。推进改革,制度建设是先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激励保障机制,不仅需要物质激励,更需要精神激励;不仅要有正向引导措施,也应该建立负面清单惩罚机制。既要在教师评价、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上突出对育人先进个人的倾斜,也要切实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在育人失责上突出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激发全体教育主体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获得感、从业获得感、精神获得感。
问题意识导向
推动供给内容从政治性向全面性转变
“全方位育人”,关键在全要素覆盖、处处育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关注内容的政治性,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文化素养等全面发展的其他要素关注不多。党的十八大以来,育人的概念得到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延伸,从关注其政治功能转向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体现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功能,强调以具体教育内容为起点,强化回应学生切实需求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既要循规守正,更要因势而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力。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创新,则是要运用新时代新话语新方式,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把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让思想政治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既要理论灌输,更要全面关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贯通,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填补过去教育过程中的薄弱处、空白点,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应改变以分数论优劣的考核形式,建立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学生评价标准,全面、公正评价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时代需求引领
推动供给方式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全过程育人”,核心在全过程贯通、时时育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方式常局限于课堂教学,习惯于直接教育、说理教育,往往忽视了不同教学环节的教育贯通、显性与隐性育人手法的相互结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盐的隐喻巧妙解读了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新时代新媒体新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推动着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向现代性转变。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补。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所有课程承载的重要使命。上好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人、培养人,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做好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搭建起情感交互式课堂,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两者不同的教学形式,形成了天然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堂堂课都能领悟到德育的魅力。
网络思政与日常思政衔接。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是覆盖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两大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是要衔接好两大空间的话语与方式转换。在网络场域,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是基础,建好网络宣传思想阵地是关键。用网络技术联结人,用网络语言吸引人,从教育引导“面对面”到网络交流“键对键”,两者结合开展教育,才能增强育人时代感、提升学生吸引力。在日常生活场域,就是要在日常管理服务、实践活动中挖掘隐性育人元素,以优质服务感染人,以科学管理规范人,在 “第二课堂”的体验式活动中锻造人,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从而构建起育人的良好生态,营造全天候育人的浓厚氛围。
教育是件“良心活”,也是“技术活”。只有深入反思教育活动中学生需求、教育供给等问题,及时转变方式,才能切实推动“三全育人”改革见成效,激活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19BKS1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