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绘制了蓝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
第一,《总体方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指南。“五唯”评价体系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过去中国处于赶超式发展阶段,选择一些易感易见、易赶易超的数量化、客观化外在标杆性指标和标准,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在创新、卓越、引领成为国家和社会全新战略抉择的新时代,“五唯”评价标准显然已不合时宜。现有各类教育评价不同程度地存在导向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因而亟待通过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全面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更新升级。
《总体方案》的出台正当其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其实施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体方案》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共设计了5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笔者认为,《总体方案》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和显著成就,第一次集中概括了教育评价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加强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第一次明确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具体举措,第一次指明了落实教育评价的实施路径。
总的来看,《总体方案》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注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总体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为党育人初心、为国育才立场,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各项评价改革任务,确保教育发展正确方向。二是注重问题导向。针对目前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等,立足国情世情,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方法路径,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改革举措,着力解决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推动教育评价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注重系统整体推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五类涉及教育评价的关键主体,同步设计改革举措,在改革的组织实施上注重发挥多方作用,促进形成改革合力。同时,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整体设计、系统集成,内容覆盖不同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对象,贯穿教、育、考、招、用各个环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四是注重落地见效。《总体方案》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又有微观层面的细化举措;既立足当下、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各项政策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也面向未来、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带动营造教育良好外部环境;既建立了正面清单,又制定了负面清单,确保改革有章可循、有径可行。此外,还从教育评价的改革责任落实、专业化建设、外部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实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第二,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潜心教学、全心育人,《总体方案》设计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等重点任务。高校教师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科研评价对于激发教师创造力、提升学术和社会贡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引导高校教师树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加快破除“唯论文”等突出问题,《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为克服人才评价中的“唯帽子”问题,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促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总体方案》也提出了有关具体举措。
笔者认为,破解“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一方面,要科学分类设置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人才,重点评价其提出、分析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其代表性成果的原创性、前瞻性;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重点评价其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其代表性成果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人才,重点评价其科技、金融与市场要素整合能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实验技术和科研条件保障人才,重点评价其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强化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倡导科学精神,树立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对科研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推行代表作制度,改变片面将论文、著作、资金数量等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的做法。要创新评价机制,采取新的评价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日常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同行评价、质性评价和长周期评价等,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进一步畅通职称评价渠道,推动民办机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在职称评审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取得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要坚持以用促评,实现职称制度与岗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职称不再是科研人员的“永久牌”标签。
第三,运用正确的评价“指挥棒”,破解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唯分数”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扭转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总体方案》着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设计了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改革任务。
笔者认为,为破解“唯分数”“唯升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建立综合的学生水平评价体系,录取学生以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依据。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为高校招生破除“唯分数”提供制度通道。二要改变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转变将升学率与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的运行规则,探索“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要弱化五个维度评价标准的使用范围。任何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都有自身优势和局限,不能任意夸大,更不能简单将其作为人才选拔和资源配置的唯一根据。四是构建一个共担其责、各担其责的教育生态。每一学段都要从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站位思考和行动;政策制定要有助于消解家长的不理智行为;教育部、学校、教师对学生素养的一致理解是政策落地的前提。国家要在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多样化、在学考招结合上下功夫;学校也要坚守立德树人、静下心来办教育。破除顽瘴痼疾,归根到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教育规律培养,按照教育规律评价。
第四,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配合、协同推进,确保落地生效。《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作了整体部署,文件出台后,更重要的是抓好改革落实,确保落地生效。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既要有决心,更要见行动。彻底治愈“五唯”痼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初心,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相关主体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能、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