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特点 探索创新路径
2020年11月20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第2052期 作者:刘克东 张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一直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外语教学因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融通,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在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方面大有可为。

  依托中国文化类课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曾在《关于新时代我国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外语学科在阐释世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种十分重要,极为独特,不可或缺乃至不可取代的作用”。外语专业教学在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应责无旁贷地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外语专业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包括“掌握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掌握主要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方法”“具有用英语介绍、宣传、推广汉语语言及中国文学、文化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上,在文化类课程中设置了中国文化模块,开设了“中国文化导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中国文化英译”三门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在英语专业的技能课和专业课中,依托授课内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发挥每一门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了解中国国情。

  挖掘课程的(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外语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学生应“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沟通与交流,能够包容和欣赏他族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门课程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以及跨文化资源。跨文化交际课程重在系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面对世界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英语教学应依托跨文化交际课程,挖掘所有课程的文化以及跨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重要的是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不同文化,接受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与接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平等、尊重意识,做到和而不同。

  依托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思辨精神。外语专业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的作用,在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一直饱受诟病,而《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将思辨能力定位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外语教师应主动求变,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提到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型思考题、讨论题或项目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训练学生掌握具体的思辨方法,如阐释信息与观点的方法、评价他人观点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方法、自我反思的方法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通过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批判性、辩证地分析和评价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探究式学习相辅相成的是对于经典文献的阅读、研讨,及对国内国际形势、热点问题的跟踪与研判。

  通过经典阅读,助力学生人格养成。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外语教学因其内在的人文性,是得天独厚的人文教育平台。经典文献集中体现人类文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人生智慧和人性内涵,同时也传递着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注重发挥经典阅读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设有“西方文化名篇选读”“20世纪英国文学”“20世纪美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等英语文学类课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此外,专业还制订必读书目清单,面向大一新生开展经典书目阅读活动。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将经典作品中的思想文化精髓和崇高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经典阅读可以助力学生的人格养成,而健全的人格则是成功教育的标志,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品质。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