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美好社区的创建工程。社区是人际交往、商业活动等公共生活的空间场所和神经网络。社区互动作为一个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开端,构成创建美好社区的核心影响因子,只有在“美好社区”人民才能过上“美好生活”。然而,基于流动的陌生人口、习俗差异、街坊邻居,外加各种社会组织嵌入而建构的行政化社区,难以完全通过自身的运转营造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风尚。鉴于此,美好社区创建活动是适应现代社区结构而创新的一种集“自治、法治、德治”于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举措。
美好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助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专项工程,需要以“创建活动与社区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美好社区、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美好社区、怎样创建美好社区”为基本问题框架;以“人民利益至上”为价值主线;以化解社区共同体面临的诸如环境卫生、河道整治、公共绿化、垃圾分类、社会治安等公共性难题为直接目的;以营造风清气朗的社区风尚、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科学建构美好社区创建活动评估指标体系大致包括如下元素:先进理念的引领、多元主体的协同、专项创建的分类、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和客观评估的权重系数。
以苏州《姑苏区美好社区创建活动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评估指标体系》)为例。此《评估指标体系》具有3大目标、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它既谋划定位了美好社区创建活动一系列重大命题的价值引领、政策工具和评估指数,也设计规范了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机制保障、目的动能、文化根基的行动路线图和绩效权重度。《评估指标体系》在为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精准画像的同时,也注入了更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研究和完善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视角、新未来。
以“共同体”理念守正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理论基础。“共同体”作为人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社会载体、组织架构及其文明理念,是马克思观察和研究人类历史、思考人类命运、阐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范式,也是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理论基础。社区,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基层社会组织。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文化,决定着不同的社区结构、社区形态和社区功能。以共同体理念守正“美好社区”创建活动,是现代社区功能的创生性选择和坚持。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社区”是一种既非源于血缘的自然共同体,也非仅仅以利益关切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而是表现为基于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环境卫生、绿色生态、休闲养性、社会治安等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场域共同体。迈向场域共同体的重点在于公共性培育、生成与发展。公共性是社区共同体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社区共同体发展程度最重要的尺度。人们生活于社区、养老于社区、也嬉戏休闲于社区,社区公共性的文明程度构成影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水平的基础变量。
以“生活、文化、自治”三维共同体体系擘画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目标蓝图。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关键是形成社区共同价值诉求,即以社区居民的共同需要为基础形成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实践。“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自治共同体”的目标设定,将创建活动的目的、纽带、治理的相关概念、复杂琐事、操作机制用立体式的“共同体”价值逻辑串联起来;把创建活动的“根”“魂”“脉”作为一个整体性共同体来表达。以此揭示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生活状态、文化底蕴和治理方式,在深层意义上将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目的价值、精神价值、方式方法及其本土优势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美好社区的创建活动,就是社区居民同时面对并处理社区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矛盾;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为每个人、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以充分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创建活动好不好、行不行,关键要看这种创建活动能否解决社区共同体面临的公共性难题,是否有利于社区人际和谐、生态优美、环境卫生和生活安全的美好诉求,以实现创建活动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生活、文化、自治”三维共同体目标蓝图的实现需要遵循文明的规则与秩序,从价值共识上建立起创建美好社区的实践活动。
以“居民诉求”为导向谋划美好社区创建活动专项内容和实践环节。美好社区是社区居民依据置身于社区的客观生活环境在主观层面上生成的一种积极评价和幸福感受。居民诉求取向,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等现实状况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绪感受和价值取向等的一种主观表达,对美好社区创建活动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好社区既包括更高要求的基础设施,也包括更高层次的绿色生态和环境卫生,还包括更高层次的社会治安需要。在主动回应民意诉求中,化解社区公共性难题、防范社区治安风险、维护社区有序稳定、及时补齐创建活动短板、创新创建活动项目的价值信仰。《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既是对居民诉求包括“价值—认知—情绪”内部关系链的整体把握,也是对影响居民诉求包括“社会—群体—个人”外部关系链的合理组合,其实质则是聚焦聚力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和投向的精准靶向,进而从根本上建立起共创、精创和善创机制。
以“党的领导+部门指导”建构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的领导机制。领导机制的建构和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部门指导的职能文化是提升美好社区创建活动领导力的机制保障。应该肯定,创建美好社区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已经落地生根,但作为一种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居民携手共进的社会实践,则需要化解和应对横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人类生活基本领域的利益冲突、认知分歧、思潮激荡及其潜在风险。因此,搭建更加理解、包容、尊重的社区新平台,则需要增添社区共同体发展新动力,形成更加和谐温馨的社区治理过程。从活动层次来看,美好社区创建基于“是、知、行”三大法则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领导机制培育框架。所谓“是”就是创建活动的品格特质,“知”是创建活动的专业知识,“行”是创建活动的行为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美好社区创建活动,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引领和明确的目标方向,更需要能聚力量、凝智慧、促理解、增认同、创机制、搭平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导机制。《评估指标体系》设置“部门指导”评估指数,包括宣传教育(即理念引领)、政策解读(即利益共享)、自身带动(即率先垂范)。在美好社区创建活动中,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破解创建难题、补齐创建短板,巩固和厚植原有的创建优势,使美好社区创建活动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