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对话促进合作发展
2019年09月11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11日总第177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林跃勤

■会议间隙,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对中方报纸充满了兴趣。林跃勤/摄

  9月6—8日,由太和智库举办的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在北京举办。来自多国的前政要、专家学者及媒体300余人出席。论坛围绕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安全与发展、教育文化与青年对话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妥善处理冲突 重构国际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Rashid Alimov)在发言中谈到,当下,国际关系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和新威胁,正视并有效应对这些威胁和挑战,是维护全球治理正常运行并推进更加合理国际新秩序建构的基础。应对的方式就是合作。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斯蒂芬·欧伦斯(Stephen Orlins)说,美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不公平执法、投资限制,可能对一些垄断巨头有利,却不符合大部分民众的利益。他反对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面对气候变化、经济危机、大流行病和恐怖主义等威胁,需要美中两国的真诚合作。双方应努力行动起来,为未来制定更好政策一起发声。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罗伯特·达利(Robert Daly)提出,世界正处在划时代的历史性变化时期,从战略层面来看,地缘政治、全球变暖、北极主导权、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变化、贫富悬殊、投资风险、网络犯罪、移民难民问题、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蔓延、有组织犯罪扩散等,都是全球变化中的威胁因素。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需要双方合作,而不是视彼此为竞争对手。只有申明立场、求同存异、找到合作点,才可以让双方关系正常化。通过合作,在军备控制、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医疗安全、消费品安全等方面寻求合作,建构新型大国关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注重风险防范  促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是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多领域、跨国界、大深度、长时段的复杂系统工程。如何增进美国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合作前景?欧伦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中国方面可以多吸引美国企业和机构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不断深化美方的参与,让美国角色和利益更深入地与“一带一路”结合起来,逐步缓解美国的质疑及抵制。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伊哈桑·布赫里法(Ahcene Boukhelfa)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基于“一带一路”的具有经济色彩的国际组织,在每个大洲确立一个支点国,以组织协调“一带一路”大洲间的联系。基于世界共同发展和一体化的新全球和平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让人民在和平中共同生活。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Otorbaev)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中国文化、理念如何融入海外也变得日益迫切。但由于各国文化与环境不同,中国的沟通方式、营商方式会在国外投资时产生不被理解的情况。因此,在海外投资的中方企业需要更多关注人文交流,了解当地文化,建立对话机制,同当地人进行高效互动。

  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Zlatko Lagumdzija)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让“一带一路”在境外成功落地、走深走实,需要取得当地社会的支持。过去几年,“一带一路”主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需要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做到软硬并重,从而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理解度、接纳度和支持度。

  埃塞俄比亚作家、社会企业家、雅礼协会理事莉娜·格塔切·艾恩努(Lina Getachew Ayenew)说,由于过去非洲和西方世界的互动充满阵痛,历史累积的经验使得非洲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较为谨慎。同时,中国的项目、企业在非洲所做的事情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因此,中国企业应更多与当地人沟通,解决当地人诉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实施。另外,应尽可能利用国际组织的权威数据打破人们心中的疑惑。

  科教合作促进全球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推进计划有助于加深相互理解与友谊,夯实“一带一路”合作基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前副部长刘利民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六年来,中国已经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等一批重要试点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第一,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第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标准。第三,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教育是人文交流中最为基础性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方面的先导性和广泛性的作用。

  加强科技合作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器。达利说,包括5G、量子技术、纳米技术、AI、基因等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但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致力推进前沿科技研发、应用、合作以造福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就科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预研和探讨治理对策。同时,还需妥善处理诸如知识产权以及知识成果公平分配等问题,打破对部分科研成果拥有者收益的过度垄断等。

  尼扎米国际中心联合主席伊斯梅尔·塞拉盖尔丁(Ismail Serageldin)提出,愈发流行的科学文化影响着人们如何用证据和理性来解决争端。这种科学文化是承认共同人性和推进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当今许多国家民粹主义政客煽动的情感民族主义的一剂清醒剂,它使多边制度得以加强,使我们能在国际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内不断地适应新变化。因此,需要重新定义未来技术发展的边界和道德行为准则。

  学者普遍认为,在获得技术、价值和就业方面存在安全风险,比如说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为此,需要提前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挑战,减缓风险,以确保第四次工业革命造福多数人。

  青年交流搭建未来合作之桥

  青年代表未来,未来世界发展与合作前景取决于青年交流。阿利莫夫认为,世界人口中的20%是15—24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正在积极地参与到本国政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这一代人伴随着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在一个想法与人员自由流动的环境当中成长。现代年轻人强烈希望为国际合作发展、促进相互理解、可持续发展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平台、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社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未来之声等国际化青年组织平台,为青年才俊提供了与政商领袖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青年碰撞思想,分享经验,相互激励,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捷克共和国前总理扬·菲舍尔(Jan Fischer)呼吁全球青年努力建立起国际交流桥梁和纽带,包括社会纽带、文化纽带,以促进未来世界文明与安全秩序建构。他建议青年们,首先,不能放弃寻求真理,虽然寻求真理是痛苦、困难、复杂的过程,但不能停止对真理的追寻。其次,不要忘记关心基础价值观,如自由、团结、为他人考虑、理解别人,人人都应该具有共情的能力,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不放弃理想。最后,任何工作都有价值,青年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职业或地位而感到沮丧。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