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石冢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说的积石冢,简单来说,是指以若干墓室有序排列、墓上积石的墓葬形制。
辽东半岛地区发现的积石冢,主要集中于营口以南地区,有些是以一座独立山峰命名,有些则是由相连或相邻的山峰构成的积石冢群。遗憾的是,自辽东半岛积石冢被发现百余年来,关于其分布、时代、性质、分期、来源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研究尚显滞后。
分布区域与时代的确定
资料见诸报端的积石冢,主要包括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四平山积石冢,由东胡庐山、东大山和张墓后山组成的文家屯积石冢、鞍子山积石冢、岗上积石冢、楼上积石冢,大连市旅顺口区的由老铁山、刁家村北山和将军山组成的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于家村砣头积石冢,大连市金州新区的王宝山积石冢、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土龙子积石冢、卧龙泉积石冢,大连市瓦房店市小岛积石冢等12处。
上述除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分布于黄海沿岸外,其余均分布于渤海沿岸。积石冢在辽东半岛的分布,最北端位于渤海西岸的瓦房店一带,最南端位于黄渤海分界线一带的大连旅顺口区,且集中分布于渤海沿岸。在张家岚后山积石冢被发现之前,学界一般认为辽东半岛积石冢均分布于渤海沿岸,它的发现改变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也为后来学界认识到积石冢从辽西的大小凌河一带,经辽东半岛传播至朝鲜半岛,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关于辽东半岛积石冢的时代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四平山积石冢和文家屯积石冢时代相当,约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中期;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四平山积石冢和文家屯积石冢为小珠山上层文化时期。而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的时代,一些学者认为是小珠山上层文化时期,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属于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墓葬。
结合近年来新发掘和发现的积石冢材料,可以确定的是,四平山积石冢和文家屯积石冢应为小珠山五期文化;鞍子山积石冢是从小珠山五期文化延至双砣子一期文化;王宝山积石冢则经历了小珠山五期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和双砣子三期文化三个阶段;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冢和张家岚后山积石冢为双砣子一期文化;于家村砣头积石冢和土龙子积石冢为内涵单纯的双砣子三期文化的墓葬;岗上积石冢、楼上积石冢和卧龙泉积石冢则晚至双房文化时期。
目前,尚不能确定四平山积石冢和文家屯积石冢是否可早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小珠山四期文化时期。但辽东半岛最北端的小岛积石冢的时代,据调查资料显示,其采集品为夹滑石带附加堆纹的陶罐残片,具有小珠山四期文化特征,而完全没有龙山文化的特征。这一发现为我们认识辽东半岛积石冢的来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线索。上述认识的形成,也表明辽东半岛积石冢的时代不仅仅局限于青铜时代,完全可提早至新石器时代。
来源的考古学证据
绝大多数学者推测,辽东半岛积石冢源于辽西的红山文化积石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辽东半岛积石冢产生于辽东半岛南端,再向北传播。但原来的认识,其推测成分更重一些,我们现在对该问题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考古学证据支撑。
其一,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在辽东半岛地区的出现时间在距今约4500—4000年之间,而辽东半岛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为距今约7000年的小珠山一期文化,这之后的2000余年间,不仅没有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而且几乎没有发现墓葬。所以可以说,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并不是辽东半岛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而在早于辽东半岛积石冢出现时间的周边地区——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存在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抛去两地积石冢在细节上的差异,可以判定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其二,就红山文化的发现来看,存在从早中期以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到晚期向大小凌河流域转移的明显迹象。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以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大型积石冢为代表。不唯如此,从碳十四测年数据来看,处于牛河梁遗址以东方向的半拉山积石冢略晚于牛河梁积石冢,其时代约为距今5000年。这表明,红山文化积石冢有着自西向东发展的显著趋势。
其三,在辽东半岛地区,可以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积石冢,有位于南端的四平山积石冢、文家屯积石冢、鞍子山积石冢和王宝山积石冢,时代上属小珠山五期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4100年。而现在可以确认的最北端的瓦房店小岛积石冢,其年代据调查资料显示属于小珠山四期文化。小珠山四期文化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约为距今4500—4300年。这显示出积石冢从渤海东岸自北向南发展的显著迹象。同时,在青铜时代的双砣子一期文化时期,在渤海东岸的鞍子山、王宝山以及老铁山·将军山,都存在积石冢这种墓葬形式,而且在大连金州的黄海北岸张家岚后山,还首次发现了分布于黄海沿岸的积石冢。这一发现基本勾勒出辽东半岛积石冢在渤海东岸自北向南发展、然后沿黄海北岸自西向东发展的运动轨迹。
其四,根据相关报告,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瓮津郡矢岛积石冢、青铜时代初期的黄州郡沈村里积石冢和春城郡泉田里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积石冢的形制相近。经碳十四测定,矢岛积石冢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500—前1000年之间,沈村里积石冢出土遗物的时代最早同于双砣子二期文化。上述三处积石冢的时代最早不超过距今3900年,时代晚于辽东半岛积石冢出现的时间,并与分布于黄海北岸张家岚后山积石冢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其五,大小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积石冢、辽东半岛积石冢和朝鲜半岛积石冢,主要分布于近渤海、黄海沿岸的山地、高岗及近海的河流沿岸地区,这可能预示着积石冢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沿海岸线的海路和沿河流的水路进行的。从渤海北岸的红山文化积石冢,到辽东半岛小珠山四期、五期文化积石冢,再到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初期积石冢,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有路线上的连续分布,完全可以勾勒出积石冢这种文化遗存的传播路径和时间节点。
东北亚文化交流中的枢纽
红山文化积石冢不仅具有墓葬的性质,祭祀意味亦非常浓厚,所以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还具有神格意义。辽东半岛积石冢则无显著的祭祀遗存,应该属于家族墓地。朝鲜半岛积石冢的性质应同于辽东半岛积石冢。这种差异的产生,应是由积石冢的墓主身份地位的差异造成的。红山文化积石冢应是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社群中的上层人物死后的墓葬形式,而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积石冢则应是不分身份地位的家族墓地,这种转变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前者具有《周礼》所述“公墓”的性质,后者则具有《周礼》所述“邦墓”的性质。
从积石冢的传播轨迹来看,辽东半岛处于辽西向朝鲜半岛传播的中间环节。不仅积石冢的传播如此,像“之”字纹筒形罐、源于辽西的粟作农业的传播,均遵循着这一路线,而辽东半岛地区正处于所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地理区位凸显,进而成为连接从辽西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新石器时代开始从胶东半岛经辽东半岛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建立广泛联系的所谓“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以辽东半岛为枢纽的。这种远距离的东西、南北广泛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辽东半岛在东北亚文化圈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而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互利互通正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支点。从交流的视角看辽东半岛地区在古代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对于建立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经济合作机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石器时代的东北:文化、生业、社会研究”(17JJD780002)、“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XLYC1804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