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话语实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树好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力量。灾难电影通常以表现自然或人为灾难为主题,包括地震、洪水、海啸、冰冻、雪灾、泥石流、瘟疫、饥荒、矿难、空难等,展示那些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天灾人祸,以及处于极为异常状态下的人类本身。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产灾难主题电影有了长足发展,《紧急迫降》《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危情雪夜》《生死大营救》《超强台风》《生死时刻》《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以强烈的家国意识凸显了本土化和民族性的语义环境与价值主题,使当代主导价值系统与个体生活体验缝合,也促使国产电影的文化心理空间得到不断扩展。中华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是民族文化的根植所在,家国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本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可以说,国产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意识的表达,成为文化意识由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转变的见证。
家国情怀的个体话语
“有家而有国,此亦是人文化成。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故得连称。也如身家连称。有如民族,有了家便成族,族与族相处,便成一大群体,称之曰民族。此亦由人文化成。”(钱穆语)灾难主题的电影往往是讲述灾难带给人类的伤害,以及人类如何在灾难面前积极开展救援等活动,在讲述人类感受凄惨与恐慌的同时,往往会通过层层生活化、真实化的叙事策略与情节设计,使特殊时期个体迸发的大爱精神与英雄主义真正走入观众内心,并使之铭记于心。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情怀的传达,巧妙地缝合了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成功实现了主流文化的价值传递。
电影《唐山大地震》以一个中国普通家庭遭遇地震以后的变故为线索,通过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串联,讲述了女儿由愤恨、失望、委屈(由于母亲在特殊情境下选择营救弟弟)到愧疚、理解与解脱的情感历程,母女之间的感情创伤终于被抚平、疗愈。以亲情治愈疼痛,以家庭抵御灾难,以真爱化解怨恨,以奉献洗涤灵魂。电影借助家庭作为载体表达个体情感成长的话语,讨论灾难过后家园重建的同时,心灵更加需要重建的重要话题。这部灾难主题电影对于家国情怀并未进行恢宏叙事,而是选择了以微观层面的个体感受描摹时代的集体记忆,以润物无声的百姓生活和家常话语传递强大的记忆内容与心理能量。
电影《中国机长》刻画了遇到极端险情时,机长的临危不乱与果断应对,在表现机长的职业精神与对生命的敬畏的同时,也传递出作为一名父亲、丈夫、机长内心的爱意与柔情。在家与国、私与公、生与死等重大命题中,包括灾难主题的国产电影需要进行叙事转型,从以往热衷于将注意力过多放在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叙事习惯之中,转移到更多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情感和生存状态,将细节与全景进行承接,从而推动思想话语在影像表达中能够被感知。作为重要的大众文艺样式,国产电影同样需要深度参与当代人的心灵与价值系统的建构,深入寻找符合中国美学标准的哲学性思考,在兼容并蓄中形成良性互动与互利共赢。
家国同构的群体书写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理想,折射了“家”“国”之间的同质联系,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共性认知。中华民族由家国一体生发出的整体观念、系统思维,以至以身报国、舍生取义等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与价值理想。灾难主题电影一般会设置“家”与“国”的双重架构,在戏剧冲突与矛盾对立中,遵循先国而后家的伦理准则,进而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信仰。“灾难”的到来往往透视了一种社会与人生的横切面,传递出有国才有家、爱家兴国的理想主义色彩,以更加符合时代民众情感与心理需求、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彰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英雄主义等精神气质。
电影《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成为灾难主题电影中的系列英雄史诗,塑造了医护工作者、军人、科学家、志愿者、记者等当代中国人的群像,生动地诠释了迎难而上、舍生取义、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中国精神。《惊涛骇浪》以1998年抗洪抢险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在百年不遇的水灾面前,军民一心、英勇奋战,取得抗洪斗争胜利的故事。电影描绘了回到家里刚刚与妻子团聚的团长有召必回;军长命令打算转业的儿子以列兵身份归队参战;独子在抢险救灾中劳累过度牺牲后,富翁父亲毅然穿上儿子的军装参加抢险;魏老兵在危急时刻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战友们不约而同鸣笛向英雄致敬。电影在刻画英雄壮举的同时,将“家”与“国”之间的同构联系进行了描摹。
电影《惊心动魄》则以2003年抗击SARS为背景,电影中女军医不顾已经在抗击疫情中倒下的医生母亲的叮嘱,接到紧急命令以后依然赶上列车展开积极营救。《惊天动地》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援为背景,讲述了军中某旅在演习途中突遇特大地震,在通讯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以灾情为最高命令,毅然冲破重重险阻进行生死救援的感人故事。电影还设置了指挥官在灾区意外碰见了被其视为问题少年的儿子,出乎意料地加入抢险志愿者行列,社会各界力量众志成城。灾难主题的电影无不将故事放置在家国同构的框架之中,描摹危机时刻下的中国人的群像。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传统。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同构意识使得国家、家庭、个人之间具有了深层联系,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由此,灾难主题电影中彰显的家国同构的本源是忠义精神,体现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折射出民族复兴与文化发展的自信和成熟。
家国天下的主体叙事
古往今来,古圣先贤从未间断过对家国天下的思考。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包含着对血缘、文脉与历史的理解,是中华文化最具格局、最具气象的建构,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情结与学理根基,也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与文化哲学。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作为个体的家庭与国家是无法分割的,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具有高度认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幅员辽阔的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然灾难与人为灾祸时常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以国家立场进行灾难主题叙事,彰显中国精神,不仅传达了中国把握国家命运走向的决心与信心,也彰显了作为大国在解决人类命运问题上的智慧与方案,体现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格局、担当与胸怀。
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将世界末日的灾难设置在整个人类范畴之内,在虚设的遥远未来中模糊了民族、国家、族群等界限,但也仍然充满了故土难离的“中国式”情感。在面临重大灾难之际,中国人没有选择逃离地球,而是选择让人类带着地球一起在星际流浪,最终找到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在世界各国救援队的同心协力下拯救地球。电影在科幻式的宏大叙事话语之中,以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思维方式为情感线索,祖父、父亲、子女三代之间的情感主线贯穿始终,对于亲人的感情与对于地球的责任,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电影以东西文化的共性特质唤起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了较好的文化认同与传播认同。虽然电影中没有特意突出人物的国别与族别,而是将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灾难带来的危险与挑战,但还是较好地树立起了一个具有责任、担当、智慧、情感、勇敢的东方文明大国的形象,较好地回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主张。同时,中国电影非常明确叙事主体的站位,借助灾难故事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土地、家园、亲人、祖国、人类、地球的深切热爱与责任。
灾难主题电影通常以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的各种天灾人祸为故事主题,展示灾难带给人类伤害的同时,也传达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求生本能与无畏抗争,以及超越国别界限的、人类共生共荣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唤醒人类进行生态反思与价值共鸣。国产灾难主题电影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叙事主体地位,深入探寻中西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将人类共同的对于生命、家庭、国家的真挚情感追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在以全人类命运为己任的责任中,展示我们的担当、格局、情怀与形象。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国家叙事研究”(2018BWX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