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阳)5月22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加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学术座谈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该书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当代纺织和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文化经典元素,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成果缺乏系统性、原创性,该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逐一进行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分布地域、人口数量、历史沿革、生产和生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服饰用料、造型、纹样、搭配等,阐述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
该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馆员王苹通过参阅大量少数民族服饰资料和实地调研,绘制出5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图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少数民族服饰的丰厚内涵与显著特征,是珍贵的图画材料,也是该书的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继承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技术正在面临消失。
王苹表示,推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应赋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新的内涵,为其长足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充分展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春林指出,加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使命。“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以服饰文化符号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思路,该书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服饰图典式呈现,而是落脚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探寻,力争寻找到该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薇认为,该书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都有精准的把握,将历史背景、文化特点、服饰特征有机结合,“是服装、艺术专业人士进行学习研究的宝贵的教科书式书籍”。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认为,该书内容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是跨学科研究的成功范例。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