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专辑
2019年11月15日 1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贺绍俊 李师东 王春林 刘起林 梁晓声

  主持人的话: 

  在作家聚焦的专栏中组织一期“梁晓声专辑”,是编辑部在2018年底就商议确定的。2019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了“现实主义:梁晓声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会上涌现出不少颇有质量的研究论文。会后,我们组织其中的优秀之作,编就了“梁晓声专辑”。在编辑过程中,恰逢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喜获“茅奖”,这次的专辑也是恰逢其时。 

  由“知青文学”走上文坛的梁晓声,于今已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了40年。他是当代文学从新时期到21世纪的一个贯穿性作家,其创作反映了40年来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折射了7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他的小说创作,对知青一代和与知青相关的几代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都有跟踪式的反映。这些作品以知青生活为主线,对于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心理感受,都有细切的绘描和深入的触摸。 

  梁晓声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并明显地带有自己的艺术标记和精神气质。新作《人世间》堪称其生活积累与艺术造诣的集大成之作。《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家三兄妹在改革开放前的人生煎熬与改革开放后的人生打拼,书写了平民百姓40年中从人生事业到精神世界的锻磨与冶炼,细致描绘了底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揭示了蕴藏在普通市民身上的向善的传统美德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这组专辑文章中,贺绍俊从内在精神上对梁晓声的知青文学创作作了总体性的概评,其他研究者则聚焦于长篇小说《人世间》,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这些文章连同梁晓声的创作谈,对于人们理解梁晓声创作的总体特点,尤其是《人世间》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都会大有裨益。 

  (白烨) 

  

    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对梁晓声知青文学的一种解读 

  摘要:梁晓声是一位始终高扬着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这在他的知青文学创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俄苏文学经典是梁晓声理想主义的重要精神源头,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精英化的悲剧精神。在物欲膨胀的现实面前,如何延伸理想主义,梁晓声找到了平民精神的途径,创造出平民化的理想和理想化的平民。2018年创作的《人世间》是梁晓声对理想主义的全面表白和反省,其强化的人道主义,对人民性作出了最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知青文学  理想主义  人民性 

  作者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沈阳  110034)。 

  

    《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摘要:梁晓声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来自于他所具备的道义、责任和血性,是一种质朴而坚定的文学人格力量。《人世间》既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阶段性文学总结,也形象而真切地展示了近5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的丰富内容和时代发展的强大作用,是新中国的一部生活史。《人世间》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他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传达着正的能量,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作家和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 

  关键词:梁晓声  《人世间》生活史  好人文化观  人民情怀 

  作者李师东,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审、副总编辑(北京  100708)。  

  

    《人世间》:民间伦理立场与史诗性书写 

  摘要: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多角度、多层面、立体性地全面呈现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总体发展演进状况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的成功,一方面在于营造了以周秉昆、周秉义与周蓉他们三兄妹为中心的一种辐射性伞状艺术结构,另一方面则在于,在坚持民间伦理本位叙事立场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史诗性的思想艺术品格。 

  关键词:梁晓声  《人世间》  民间伦理本位  史诗性  伞状艺术结构 

  作者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太原  030006)。 

  

    《人世间》:重构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 

  摘要:在崇尚批判理性、智性文化的时代语境中,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社会历史认知和人性境界探索并具,将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融为一体,从意义格局建构、人物形象塑造到历史哲学意识提炼,多方面重构了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既具备“史外之史”的认知价值,又拥有“人之为人”的思想探讨,极具时代针对性地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性、方向感兼具的雄健气魄和雅正品格。 

  关键词:《人世间》  德性文化  时代针对性  现实主义品格 

  作者刘起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保定071002)。 

  

    “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人世间》的补白 

  梁晓声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