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阐释视野下的张翎小说创作——以长篇小说《阵痛》与中篇小说《胭脂》为例
2019年11月15日 1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刘艳

  摘要:“互文性”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涉及两个文本之间的引述关系。通过考察互文阐释视野下的张翎小说创作,对张翎不同小说文本做互文性解读和研究,会发现中国故事与外国故事的“缀连”方式、原乡书写、意象与意境、语言风格、叙事母题、对相近和相似情节的改写等,都是张翎小说互文性的重要特征。藉由对《阵痛》与《胭脂》的互文性阐释,可以考察张翎小说叙事探索的新变和同题异构的可能性。 

  关键词:互文阐释  《阵痛》  《胭脂》  叙事探索  同题异构 

  作者刘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编审(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