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脱贫攻坚新篇章
2019年09月02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日第17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其中,10个省份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0%以下。

  不忘初心破难关,砥砺奋进勇向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同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六年来,我国农村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000多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83.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构筑起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可以实现的。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这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告诉记者,贫困地区农村生活用电实现村村通,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贫困县集中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有效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措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总结道,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谈到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表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目前,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加强,贫困地区脱贫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建立健全脱贫长效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需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防止脱贫后返贫。

  在向德平看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形成了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坚持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减贫,强调可持续性的开发式扶贫。“政府主导”是中国减贫经验的核心。中国扶贫开发的总体构架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基层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着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尤其是防止脱贫后返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和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支持力度。第二,推进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把握供需关系,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稳定发展。第三,改进工作方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第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第五,重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蒋永穆表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应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起防止返贫、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完善救助体系,建立起因灾因病因残致贫的长效救助机制。

  雷明表示,目前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目前,面对扶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压力和挑战并存,返贫风险依然存在。要强化公共服务制度和扶贫体系,巩固基础扶贫成效。应将重点放在扶贫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上,加强扶贫风险精准动态监测、动态识别,建立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围绕制度扶贫,构建长效机制,逐步由关注显性(现实生活需求)贫困到更加关注隐性(精神、能力、文化等)贫困,由关注收入贫困到更加关注就业贫困,由关注自身贫困到更加关注社会贫困。

  张晓山提到,中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大部分来自中国,中国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典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2020年后要继续以脱贫可持续性为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人口摆脱贫困。要增加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将本土化的专业人才作为产业脱贫可持续的基础,并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而且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为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蒋永穆表示,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兑现了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既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发展权力,也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还促进了我国内生型经济发展。中国的贫困治理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多元目标系统,这一目标系统的实现,也意味着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减贫事业中,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从源头寻找减贫的治本之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体现了我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担当。

  “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向德平表示,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以民为本,政府主导,产业驱动,社会参与。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减贫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我国探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脱贫攻坚不仅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道。

  雷明告诉记者,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是马克思主义扶贫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伟大的思想创新、生动的实践创新,同时也是深刻的制度创新。脱贫攻坚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宗旨和永远不改变的初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探索出一套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统筹攻坚力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脱贫经验。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