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官名“不良人”探源
2021年06月08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2182期 作者:刘晓兴

  随着国产动漫《画江湖之不良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等的热播,唐代逮捕犯人的“不良人”“不良帅”这些职官名已为人所熟知。但逮捕犯人的小吏为何要被称为“不良人”呢?

  通行说法是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提到的“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但经我们广泛检索后,并未在文献中发现有“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的描写。俞理明《“不良”和“响马”——兼论汉语词汇形式的缩略变化》一文曾提到“从事刑侦司法的吏役称为‘不良’,不是词义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词语的简略……”不过,俞理明对此并没有展开说明。

  我们认为以“不良”/“不良人”来指称逮捕犯人的小吏乃是以其职能、受事者来代指施事的官员。当然,也可将其理解为一种无动作行为的省略。

  职官命名反映其职能或受事

  在古代文献内,“不良人”本意一般指“坏人”“不好的人”。例如: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十:“每见不良人,事事皆悉好。恐是罪未至,此荣非长保。”唐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八:“贼毒恶草急须除之,根露条枯源流倾竭,若覆藏罪是不良人”。

  《赵守俨文存》提到:“官吏取名,往往反映其执掌……”由于官员“不良”/“不良人”的职能为“捉拿不良、不善的人”,因此,以其职能、受事者来代指此官。以“缉拿犯人”这一职能来代指职官名还见于其他职官,如白维国《近代汉语词典》提到“缉捕”既有“搜捕捉拿”义,又可指“缉拿罪犯的衙役”。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也收录了“巡捕”“求盗”等以职能命名的表示“缉拿罪犯的衙役”的官名。

  以职能或受事作为官名很常见

  除负责逮捕犯人的以外,还有大量的职官以职能命名,如《汉语大词典》指出“库子”指“掌管官库者”,“狱子”指“狱卒”。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也收录有“侍药”(掌呈奉医药)、“拾遗”(掌规谏)、 “校书郎”(掌校雠)等。

  有时,也有单纯以掌管的对象来代指官员,如《汉语大词典》“纲纪”指“公府及州郡主簿”。如掌管的对象为人,亦可以受事者代指施事者。邱树森《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收“宗人”,并给出解释“官名。明宗人府设,左右各一人,与宗人令、宗正同掌皇室宗族事务……”“宗人”本指“同族之人”,但作为职官名时,“宗人”却是掌管宗人的人。

  “受事+人/匠”表职业

  从语义上来看,“不良人”即“捉拿+不良+人”。在语义上,职官名“不良人”以其职能、受事者代指施事者。但从句法结构来看,“不良人”省略了动作行为。从先秦到唐五代,省略动作行为,以“名词+人”表达“V+名词+人”语义的职官名常见于文献。如:“山人”是掌管山林的官,《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孔颖达注:“山人,虞官也。”“兽人”是掌管有关狩猎和供献兽物的官,《左传·宣公十二年》:“兽人无乃不给于鲜。”“盐人”为周代管盐的官,《周礼·天官·盐人》:“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酒人”为掌造酒的官,《周礼·天官·酒人》:“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以役世妇。”

  在唐代也有这类官名,如“价人”,《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府寺》:“平准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府六人,史十三人,监事二人,(从九品下)典事二人,价人十人,掌固十人。”有时也用所掌管的对象+“匠”来组成职官名,如“酒匠”,《旧唐书·职官志三·光禄寺》:“良酝署: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府三人,史六人。监事二人,(从九品下)掌酝三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觯一百二十人,掌固四人。令掌供奉邦国祭祀五齐三酒之事。”又如“笔匠”,《旧唐书·职官志三·东宫官属》:“崇文馆:(贞观中置,太子学馆也)学士,直学士,(员数不定)学生二十人,校书二人,(从九品下)令史二人,典书二人,搨书手二人,书手十人,熟纸匠三人,装潢匠五人,笔匠三人。”

  最后,古人距“不良”“不良人”的使用时代更近,对于该词的理解可能更可靠。明茅元仪《暇老斋杂记》卷六指出:“今之缉事番役,唐称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也。此纵非良人所为,何遂称不良人?将以其缉不良人耶?”“将以其缉不良人耶”便是认为“不良人”以职能、受事命名。

  综上,因为“不良人”“不良”的职能是“捉拿+不良人”,古代职官名常以职能、受事命名,所以这一职官名被称为“不良人”,又被简称为“不良”。

  近年来,影视作品台词中的古汉语词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的影视化也越来越丰富。但由于时代久远,某些较为特殊的词语的语义却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尤其是某些有特殊历史背景的词。因此,在将古代文化、古代词语融入影视作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向现代人解释传统文化、古代词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古汉语虚词研究及中古汉语虚词词典编撰”(18AYY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