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发利用保护语言资源
2021年06月08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2182期 作者:司罗红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抒发感情的主要依托。语言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直接关系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保护语言多样性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资源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致力于保障语言的多样化发展,构建和谐统一的语言生态。特别是2015年,国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语保工程经过五年的建设,在一期工程中共调查了123种语言和方言,收集到1000多万条超过100TB的原始语料数据。近期,语保工程二期建设也已启动,除了收集和保存更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原始语料数据外,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二期工程的重要任务。

  有效利用才是对语言资源的最好保护。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发展、消亡均与社会紧密相连,而社会的交际需求是语言存续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缩小、使用人数减少已经不可避免。因此,语保工程的基础工作就是在语言消失前对其进行录像、录音、记录、整理。但若是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到的语言资源存入博物馆束之高阁,不但无法科学保护国家语言资源,更不能实现语保工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初衷。因此,有效开发利用才是对语言资源的最好保护。只有拓展更为广阔的语言使用空间,才能持续保持语言的旺盛生命力;只有将语言资源与文化复兴和科技进步等发展方向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激发语言的活力。语言资源如何加强跨部门、跨学科协同创新,如何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要求,如何在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危机应急处理等诸多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成为语言保护工作后续的重大课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效率可得以提高。众所周知,语言对比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研究者和教学者通过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能够发现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预测学习难点和重点,借助课程设计、专项练习等方法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率。早年间我国方言调查对普通话推广起到的积极作用便有效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普通话普及率虽已超过80%,基本实现普通话的普及,但仍有两亿多人口不会普通话,因此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仍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任务。与之前重视提高普及率相比,当下的推普工作已经向量质并重的精准化推广转变,即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保工程收集整理了数以千计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为语言对比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材料,为学者开展对比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发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找出普通话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提高普通话的推广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培养既能用民族语言、方言交流,也会使用普通话的“双语双方言”人,语言的对比研究也能让民众深入了解方言和民族语言。

  有效利用方言和民族语言资源,能够助力科技研发。以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持续加速,语言研究与智能科技不断融合,催生了语音输入、语音控制等现代科技,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交际模式,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例如,运用普通话进行语音输入的识别准确度很高,已经在微信等多个网络平台使用,展现出较为可观的实用价值;汽车、家电等生活用品的部分功能也逐步实现了普通话的语音控制。但是,以上这些语音相关技术均对使用者的普通话水平有一定要求。而当前我国民众普通话水平能达到普通话测试最低标准(三级乙等)的仅有40%,这意味着大部分民众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理想而无法使用语音研究相关技术,不能感受语言与科技融合带来的便利。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智能科技的融合产品研究不足固然与这些语言使用量较少、商业价值缺乏相关,但同时也与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缺乏系统性研究,语音材料缺少体系性整理有直接关系。语保工程获取了大量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了整理,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为这些语言与科技结合提供了基础。借鉴普通话与当代科技结合的现有技术和经验,必定能开发出识别能力更强的语音智能系统,造福更多民众。

  紧急救援中的交际效果可得以改善。语言沟通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中直接关系救援成效,当前存在的语言交际障碍是救援一线难以逾越的沟壑。我国地形复杂,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语言沟通不畅在多次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中都有体现。比如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中,由于玉树地区藏族同胞人口比例较大,受民族母语影响,多带有特殊的地方口音,因此语言沟通不畅就成为滞缓救援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优先推广普通话中攸关生存的内容即生存普通话,保障最低限度的双向交流,是跨越紧急救援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但即使是这些词汇有限、语法简单的生存普通话的普及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机器翻译成为当下实现应急沟通的简便桥梁,虽然机器在句子层面翻译的准确度仍需提高,但翻译语法简单、结构固定的生存语言难度不大。语保工程已经对全国大部分方言和民族语言进行了收集保存,包含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攸关生存的内容,这些资源通过成熟的自动翻译技术处理,能够实现方言、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机器翻译,为紧急救援中的语言互通搭建桥梁。

  文艺创作可以此得到更多素材,文化发掘也可以此得到更多佐证。方言和民族语言是文学写作和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许多经典的文艺节目都脱胎于方言和民族艺术。例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表演的《戏曲与方言》,就通过不同的方言表现不同地区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语保工程收集整理的巨量方言和民族语言资源能为文艺创作和发展提供大量素材,而语保工程中录制的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艺形式经过加工转化,也必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同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毋庸赘言的。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各个层面都有文化元素的流露。结合方言和民族语言,许多经典古籍能够更准确地被理解,风俗研究能得到更好的阐释。语保工程建设的大型方言、民族语料库能为古代文化中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等提供方言和民族语言的有力佐证。

  语保工程的开展意义重大。它不但培养了专业的语言研究人才队伍,唤醒了民众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意识,激发了人们关注方言的热情,也在世界上树立了语言保护的表率。它使大量原始语言材料得以收集整理,许多濒临消失的语言和方言得以保存,留住了许多人的乡音乡愁,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语保工程获取的语言资源在有效开发利用下,能够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语言文化研究、文学文艺创作、人机互动对话、机器翻译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能够让静态的方言保护成果鲜活起来,使方言和民族语言再次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