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方向性影响对外译介效果
2021年06月08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2182期 作者:王满良

  中国人从事汉译外是一种逆向翻译活动,无论译者资质如何,其翻译质量往往受到质疑。因此,为了有效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必要从翻译的方向性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优化路径。然而,从诸多此类研究中笔者发现,中国翻译界对翻译的方向性存在模糊认识,普遍认为外译汉和汉译外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后者较前者难度更大而已。因此,只有充分认识逆向翻译潜在的弊端和劣势,才能在翻译实践中有效发挥其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克服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

  重新审视翻译的方向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目前备受国内学界关注。孟庆澍指出,亚洲长期以来鲜有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亚洲作家用的不是英语、法语等语言,致使他们的作品需要经过翻译才能被其他国家的人阅读。莫言的大多数作品都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所译,其精准程度令人信服。像葛浩文这样优秀的翻译家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与传播方面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西北大学胡宗锋教授和吉尔班克博士多年来合作翻译当代陕西作家的作品,取得了很大成就,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瞩目。

  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研究方面,有许多学者对其英译现状与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究。华燕指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存在译介人才严重匮乏和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吴文群提到,虽然不少汉学家在我国现当代作品的英译工作上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与英译中相比,中译英的质量和影响力都不高。付丹枫提出,现在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作品在国外的市场空间十分狭小,这一点在美国尤为突出;第二,虽然翻译作品选材广泛,但是作品选择缺乏系统化。面对当前中国文学英译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建议。陈岚认为,要想更好地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首先要培养并稳定中译英翻译人才,其次要打破“翻译都是从外语译为母语而不是反其道行之”的传统观点;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也有学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都建芳认为,要翻译出能够让国外读者感觉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必须针对不同文学类文本,灵活采取归化和异化等英译策略。王宁宁则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应秉承中外读者“共通感”的理念,通过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借用与类比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文学之美感传递给英语读者,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真正“走出去”。宋庆伟以莫言小说英译和传播为个案,提出了和谐达致的译者模式和循序渐进的翻译策略。然而,这些研究都忽略了翻译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翻译的方向性。因此,为了有效地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须重新审视翻译的方向性,充分认识翻译的方向性研究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翻译的方向性规约翻译实践

  根据译者对其工作语对(language pair)中两种语言的熟谙程度,翻译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由外语译成母语和由母语译成外语。前者称为正向翻译,后者称为逆向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主张“母语原则”,认为译者只应从事将外语译为母语的翻译活动,因为一个人的外语不可能达到同母语一样的自如程度。早在1979年,L. G. Kelley等人就指出,逆向翻译除了强调其困难程度以外不值得探讨。纽马克指出,从外语译为母语才能获得自然、准确以及最大限度有效沟通的译文。他承认现实中的确有译者从事逆向翻译,但这只是“徒增他人笑料”,因此如果译入语不是译者惯用的语言,就没办法翻译好。中国译者将中文译成外语,实质上就是一种逆向翻译。翻译实践中若忽视了翻译的方向性,只片面强调向传统挑战,无视逆向翻译潜在的弊端和风险,就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只有充分认识逆向翻译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在翻译时采取必要手段规避问题的出现。笔者在文献查阅中发现,目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译的研究,都普遍缺乏对翻译方向性审视的意识,要么强调加大政府资助力度的必要性,要么强调译者的外语水平或工作态度。而这些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即导致更多劣质译本的产生,甚至会阻碍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那种可读性不强的译本会让读者望而却步,其造成的影响会妨碍真正好的译本的传播,而且读者还会由此推断译自中文的读物缺乏可读性,导致出版商对译自中文的作品不感兴趣,使真正好的译本难以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外译的前景

  基于对逆向翻译潜在弊端的充分认识,在译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谁来译?”从目前成功的翻译作品来看,汉英翻译的主体应该是母语为英语的译者。但由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深奥难懂,普通的欧美译者在理解原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理想的翻译模式是中外合作。在译坛传为佳话的有杨显益夫妇和葛浩文夫妇。但这种黄金搭档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量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等待着翻译成世界通用语,而精通汉语且谙熟中国文化的译者可谓凤毛麟角。如何通过有效地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使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从而增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之前翻译不成功的教训,首先要确保汉英翻译的主体应为母语是英语的译者。为了解决理解原文方面的问题,可以采用“中西合璧”模式,即与母语为中文且精通英语的人士合作。这种合作最好是近距离面对面的长期合作。

  另一个问题是:“译什么?”作品的选择对于正面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加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良好愿景都十分必要。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有些海外出版社或外国译者发起的翻译活动在选材上往往带有倾向性,有的甚至带有明显“妖魔化”中国的动机。所以,在选材上,中国出版方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作品的趣味性,因为普通读者读书的目的一般只是娱乐消遣。选材中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作品为出发点,先让读者产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步过渡到文学性较强、思想较为深奥的作品。也可以由国内出版社选取要推出的作品,组织译者译出高质量的新书介绍,参加世界各地的书展,吸引目标语国家出版商的注意力。海外出版社若对其中的作品感兴趣,自然会发起翻译活动,或与国内出版社合作,或独立寻求译者。而这样的流程一般会保证译文质量和译著发行。

  再一个问题是:“谁出版?”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提及并做了部分回答。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做法值得借鉴,即由申请项目的组织或个人联系海外出版社,给出版社提供译文样张,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后方可申请获批。也就是说,英译作品应由英语国家的出版社来出版发行,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目标读者是英语为母语的受众,而非懂英语或学英语的中国人。

  中国语言文化工作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中国翻译界在翻译实践中,应对翻译的方向性研究予以足够重视,考虑其对翻译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和规约,从而在从事逆向翻译时规避问题,提高对外译介的效率。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