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比利牛斯山区夏至火节保护经验及意义
2021年07月19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9日第2210期 作者:马千里

  作为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比利牛斯山是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界山,安道尔公国也位于该区域。在神话中,比利牛斯山常常被想象成火焰山,这里的夏至火节则是一项传统的仪式性庆典活动。每年夏至,当太阳升到天穹的最高点时,生活在这里的三个国家的山民就燃起火把和火堆,如同星星的倒影。夏至火节最初是一项非基督教的传统,后来被基督教引入,也被称为“圣约翰节”(la Saint-Jean),目前成为一项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庆典活动,不过依然保留着神奇和象征性色彩。2015年,由安道尔、西班牙和法国联合申报的“比利牛斯山区的夏至火节”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根据申报书,这项传统庆典活动目前分布在法国境内的34个市镇、西班牙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地区的26个市镇,以及安道尔境内的3个市镇。

  夏至火节程序繁杂

  夏至火节在三个国家有着大致相同的程序。当地居民会在夏至前按照传统的方式制作好火把,并在夏至日的晚上来到山顶生起火堆。随后,人们手持火把下山,去点燃用传统方式堆好的柴堆。对于年轻人来说,下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象征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该节庆被视为重建社会关系和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与持续感的时刻。

  节庆期间还有民间舞蹈和公共宴饮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不同人员还被分配不同的任务。在一些市镇,由市长或镇长带头点燃柴堆,有的地方则由神甫给柴堆赐福并将其点燃。随后,由村子里最近结婚的人点燃火把,并带头将火把从山顶带到山下的村庄。未婚的女孩们则在村子里备好葡萄酒和糕点,迎接携带火把的人们。第二天上午,人们会收集燃烧过的木炭或灰烬,因为当地居民认为这些灰烬能够保护家里的炉灶和花园。

  夏至火节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

  夏至火节对于比利牛斯山区的居民而言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在这些地区,人们常说:“圣约翰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圣约翰节是新年的开始”,或者“圣约翰节的夜晚让树木生长,儿童长高”。民间的一些俗语也强调了该节庆对于相关社区的重要性,甚至有“圣约翰节一次都不能错过”的说法。

  在社会功能层面,每年的夏至,在外的人们就会回来和留在老家的人一起过节,与亲属故交相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得到维持与更新。因此,夏至火节在维系有关社区成员的家庭与社会联系,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与持续感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节庆的氛围下,这项传统实践使参与者通过合作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促进性别平等、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与社会团结,以及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款待客人的主人翁精神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文化意义层面,该传统节庆成功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实现了从古至今的活态传承,并始终保持了神奇色彩和迷人魅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从而活态保存了比利牛斯地方文化的价值。

  夏至火节的保护机制

  比利牛斯山区夏至火节的习俗根植于当地社区,并在当地家庭、协会组织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支持下得到存续。这其中传承与实践火节的协会组织和居民家庭尤为重要。家庭是这项传统庆典活动最重要的传承空间,当地居民通过家庭来保存这项遗产的鲜活记忆。在节日的筹备和主持方面,一般由人口较多的城镇和协会发起和主持,地方行政机构和民众给予支持。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如果没有固定的火节协会,人们就会组成非正式的协会。政府机构则负责支持火节的筹备和运作。总的来看,传统习俗在火节的实践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在夏至火节的传承保护中,社区、群体和个人发挥了主体作用。社区成员在保护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一些夏至火节的持有社区每年还会组织面向儿童的培训班,教授他们与火节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有关的知识,包括如何制作火把、如何举行仪式和火节的文化意义等。此外,当地社区之间还建立起比利牛斯山地区跨境的火节社区网,以联合申报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名录项目。

  比利牛斯山区夏至火节传承保护的有益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发挥主体作用,三个国家的火节持有社区建立起了合作网络,在非遗项目申报和实施保护措施等方面展开合作;二是注重提升社区成员,特别是年青一代非遗保护的意识,着眼于传统实践的代际传承;三是加强非遗名录(清单)建设,拥有相同传统实践的地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加强相关的交流与合作,从非遗清单编制这一非遗保护最基本的措施开始培养有关社区的合作意识。

  夏至火节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多种措施鼓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联合申报分布在多个国家的非遗项目,以提高各国对非遗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认识。该公约框架下的联合申遗已成为近些年来国际层面非遗保护工作的热点之一,大量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宏观角度看,对“比利牛斯山区的夏至火节”等非遗项目的联合申报与保护经验进行分析与合理借鉴,同时研究我国与周边国家共有非遗的存续与保护状况,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周边国家就共有非遗项目的联合申报与保护合作,有利于在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值得一提的是,非遗领域的联合申报与保护合作依然需要注重发挥社区作为非遗创造者和持有者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非遗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保持非遗传承的动力和保障有关社区成员权益的必要措施。基于社区的多国非遗保护合作实践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拓展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从而在全球文化治理领域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国外‘非遗’清单编制研究”(19YJCZH1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